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5-08-14 10:45:31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近年来,陕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持续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探索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扎紧生态保护的制度笼子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陕西始终坚持以法为纲,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保障。坚持立法建设、空间管控、生态执法“三位一体”,筑牢生态保护法治屏障。
在立法建设层面,以《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核心的生态法治体系,通过明确的空间边界、具体的监管机制和严格的执法力度,为全省生态保护工作划定刚性边界。在空间管控层面,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通过科学划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以及与之对应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红线,夯实各地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线。这为有效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提高城乡土地利用率、精准实施土地资源的科学分类与管控、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奠定了基础。在生态执法层面,通过完善生态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公益诉讼检察衔接机制,破解生态执法壁垒,切实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法治环境。以法治为纲,联动制度设计、空间管控与生态执法的刚性约束框架,让生态保护不再依赖“运动式治理”,切实形成了以制度为依托的生态保护体系。
激活生态治理的智慧动能
当前,科学技术是生态治理范式革新的关键变量。以现代科技手段赋能生态治理,推动其实现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跃升,成为时代课题。发挥建网、引智、用数的生态治理智慧体系优势,成为数智赋能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经验。
在建设全域感知网络方面,陕西布局建设覆盖全域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系统,突破传统治理手段的时空限制与信息壁垒,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地面传感器矩阵等手段,实现对森林、湿地、大气、水体等生态要素的协同监测,为精准治理提供动态感知支撑。在引入智能分析技术方面,借助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识别污染扩散路径、监测物种迁徙趋势、预测荒漠化等潜在生态风险,有效提升风险研判能力。在用好平台数据方面,陕西新一代生态治理平台已集成“一案一策”模型与应急联动机制,并结合物联网实现设备远程调控、在线响应、精准干预,提升环境事件的监管效率和调度能力,生态保护效能实现精准升级。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嵌入,陕西的生态治理工作逐步摆脱传统经验治理方式,正迈向以数据驱动决策、以智能统筹资源的生态治理现代化新阶段,推动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
推动生态修复提质增效
采取科学方式开展生态修复,着力形成从规划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全过程监管机制,是确保生态功能稳定恢复与持续提升的关键。陕西立足区域生态特征,从优化路径、完善标准、强化监管三个层次发力,积极推动生态修复提质增效。
一是突出自然恢复的主导作用,优化生态修复路径。陕西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原则,优先采用封育、退耕还林还草等低干扰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于破坏严重、退化难以逆转的区域,在小范围试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土壤治理、矿山复绿、荒漠化防治、河湖生态恢复等生态工程措施,在有效防止“修复性破坏”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多元化生态修复工作。二是完善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优化标准规范。陕西立足生态类型与区域差异,面向森林、湿地、荒漠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完善生态修复的分区执行标准与修复技术规范,加快形成省市县三级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三是强化过程监管,健全动态跟踪机制。陕西建立健全“方案—实施—监管—评估”的动态跟踪机制,切实形成面向生态修复全过程的监管体系,既确保生态修复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方法可行,又确保生态修复后的长效追踪、动态优化,真正实现了过程可追溯、责任可溯源、质量有保证。通过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修复路径、科学合理的修复标准和健全完善的监管机制,陕西生态修复工作成果加速显现。2024年,全省累计指导完成10个地市的生态修复规划、发布71个县级生态修复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徐徐展开。
持续提升绿水青山的共享水平
高水平保护既彰显生态善治,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生态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要求我们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仅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局面,不断提升生态价值的转化能力,还要努力提升生态价值共享水平,真正实现治理成果全民共享。
一方面,生态惠民机制积极融入基层治理,不断激活基层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陕西已探索形成“生态管护员+基层网格员+村民代表”机制,生态致富、生态共富效果不断放大。另一方面,生态惠民还体现在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上。在“两山”理念的实践过程中,价值转化已成为衔接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枢纽。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原本不可交易的生态资源高水平转化为全民可体验、可消费、可共享的生态红利。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