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水利:潮涌三秦绘绿卷 江河作笔谱新篇
2025-11-12 10:57:07 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一河清晏处,满城锦绣生。
“十四五”以来,我省水利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完善“两图一库”建设,推进系统治理。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攻坚、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依法监管和智慧监管协同发力,统筹抓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体做好扩绿、兴绿、护绿文章,切实守好秦岭、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努力让三秦大地水长绿、山常青。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为让生态好水激活经济活水,陕西水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高质量项目为支撑,更好统筹生态本底保护与生态价值转换,加快塑造生态优先绿色升级新动能新优势。
泓泓清水与满城锦绣在三秦大地上共舞共生……
碧水迢迢织锦绣 幸福河湖润民生
浓绿的秦巴山区,一滴滴“南水”汇聚成河,润泽京津。
曾经寻常的汉江湑水河二里金沙滩,如今蝶变为群众乐享的“幸福河湖”。碧波荡漾处,是休闲漫步的好去处;水鸟翩跹时,尽显生态和谐动人画卷。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动景象,不仅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更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生态治理带来的绿色福利。
幸福河湖,让两岸老百姓的幸福实实在在地落地生根。
近年来,汉中市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统筹推进,全年水生态环境持续保持优良,优良水体占比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汉江汉中段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用实际行动兑现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庄严承诺。
驻足安康观音河岸边,只见河面碧波潺潺,两岸水草丰茂,水鸟不时在水面上嬉戏。放眼青泥河,河道宽阔澄澈,河岸线整洁流畅,看不见半点垃圾和漂流物。
“汉阴县以建设幸福河湖为重要载体,通过河湖系统治理、提升管护能力、助力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水域、岸线空间管理保护质量和水平,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健康美丽幸福河湖,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汉阴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一河清水养一方人,一方人爱一河水。如今的汉阴,已呈现出一派‘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这些都是我省着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一个个缩影。
近年来,陕西将幸福河湖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相关工作,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坚持岸上岸下一起抓、大河小河一起治,狠抓水域岸线生态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同时,各地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创新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构建以河湖为轴线的高质量发展空间,以幸福河湖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更浓、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我省六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以各地“母亲河”为重点建成一批幸福河湖;到2035年,江河湖泊保护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河湖面貌全面提档升级,“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基本建成。
陕西省将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以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科学水管理、健康水生态为目标,实施河湖综合治理,全面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绿水如画踏歌行 产业新景入画来
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舒展画卷,在秦岭与渭河间清晰起来。
长涧河是渭河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自华阴市城西穿流而过,往北流入渭河,全长29.3公里。
华阴市实施了长涧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工程以长涧河为轴心,南起长涧河3条支流峪口,北至渭河大堤;连通了华山景区、华阴中心城区、蓄滞洪区和渭河生态区,形成了“一河两岸”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综合区;在河岸两边栽植多种乔木,步道两侧种植各种灌木,打造长涧河生态廊道。
如今的长涧河山水相依、水映山城,山、水、林、城自然融合,宛若一幅美轮美奂的绝妙风光图。
近年来,我省依托沿江沿河沿湖生态、历史、文化等特色主题公园,多措并举打造一批幸福河湖示范典型,为人民群众提供河湖岸线无障碍通道和集游憩、休闲、文旅功能于一体的河湖滨水空间,形成共治共享幸福河湖的良好局面。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一曲《南泥湾》,唱红了这个“陕北好江南”。
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村民对南泥湾的发展变化深有感触:“十年前跟现在没法比,这底下都是淤泥。”近年来,通过水系联通综合治理,改善河道清淤疏浚、河岸整治、岸坡植绿等,逐步恢复了南泥湾河道天然景观。
陕北“好江南”日新月异,生态美景催生新业态。
“经过统一规划,现在南泥湾成为集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休闲农业于一体的全域综合旅游体。”南泥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幸福河湖建设,通过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及推进水文化建设等,绘就了一幅幅生态文明的新画卷。
“幸福河湖建设不仅要实现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更要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我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流域为单元,以河湖水系为脉络,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实现人与河湖和谐共生。将幸福河湖建设与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居民增收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河湖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与此同时,注重保护和传承弘扬水文化,深入挖掘江河文化内涵,积极探索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路径,打造一系列具有生态、历史、文化等特色的主题公园,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
青山记账“碳”新路 水土“反哺”绿意浓
陕北的清晨里,宝塔山迎着和煦的阳光熠熠生辉。
2024年9月19日,陕西省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正式签约,这是陕西省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
陕西省水利厅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选择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延安市薛张小流域作为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开发、核算、交易的探索对象。薛张小流域位于延安城东北,总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26平方公里,自2000年以来,通过连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5%,植被覆盖率达到65%以上,水土保持措施保碳、减排和增汇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积极探索出“平台开发备案、部门协调促成、企业自愿购买、收益反哺治理”的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模式,延安市宝塔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为出让方,选定延安水务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延安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杨凌绿诚生态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为受让方,交易碳汇量15.1万吨,交易金额543.6万元。
据了解,宝塔区薛张小流域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业效益、完善基础设施为目标,重点实施道路绿化美化、大棚改造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作为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有力举措,水土保持碳汇核算及交易取之于水土保持,用之于水土保持。
项目收益反哺所在区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水土保持功能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为建设山青、水净、村美、民富小流域提供保障,最大程度确保碳汇成果群众共享。
这是我省在生态价值转化工作中创新且有力之举。
今年3月,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与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联合印发《加快推进陕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厚植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塑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我省先后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淤地坝拦沙工程建设等多项国家重点水土保持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652万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3.5万座。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修梯田、种林草、打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增加植被,把更多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实现“固碳、减排、增汇”,契合了国家“双碳”目标。
三秦的水,不仅是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源,更是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在幸福河湖建设的守护下,用活水串联起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链条,让“以水润城”的古老智慧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