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转型进入新阶段 “系统战”路径明晰
2025-11-14 10:52:36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在全球气候治理迈入《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的关键节点,中国绿色转型正迎来历史性转折——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气候行动进入“多维攻坚”新阶段。
2025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清华大学等机构的权威专家指出:当转型进入深水区,单一技术路径已无法破解系统难题。虚拟电厂、绿氢、零碳园区等新业态正在重组能源、产业与金融的底层逻辑——它们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拼图,更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腹地。从碳市场机制创新到非二氧化碳气体精准管控,一场静默而坚定的系统性变革已全面启动。
创新驱动绿色转型,中国开辟供给侧改革新路
“我国在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首次提出全经济范围所有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雄心和力度。"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提到,贝伦气候大会的核心任务是推动国际气候行动共识的落地和实施,包括如何兑现融资承诺、如何将公正转型从口号变为行动等。
张洁清强调,必须关注的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仍面临挑战,包括转型技术商业化程度不够且成本较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与电力可靠供应之间的矛盾,以及转型所需的很多新业态仍处在培育期,尚未形成有效竞争力和规模替代效应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陈永梅表示,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强音。今年是《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中国“双碳”目标提出五年,同时也是全球共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关键之年,一场以绿色为特征的深刻变革正在全球发生。它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模式的重塑。数字技术、金融资本与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催生智慧能源和绿色金融等新业态,而虚拟电厂和绿氢产业等新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发展的边界,这些新业态既能破解转型难题,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最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大批低碳绿色产业的快速崛起,在光伏、风电、储能、氢能和数字化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处于全面或部分领先的位置。这种发展是超预期的,超过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也超过了参与其中的企业的预想。
刘世锦指出,我国政府提出的“双碳”目标具有明确可信和长期稳定的特点,能有效地引导市场参与者和社会各界的长期预期。这种预期促进创新,吸引大量投资,并带动具有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主要的参与者。创新大幅度降低了基础绿色技术的成本,这种内生的绿色新技术,源头低碳、零碳或者负碳,对自然资源依赖性低、技术含量高,制造业特性强,能够快速形成规模经济,所以能快速降低成本。
“我国走过了一条有别于欧盟国家,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的路径,走到了欧盟的前面。欧盟靠碳市场形成需求侧激励,而我国重在供给侧,从源头治理直接激励创新,交易成本低,与增长兼容高,有效地加快了绿色转型。这样的发展道路在‘十五五’期间要坚持完善和提升,这对全球绿色转型也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刘世锦强调,要坚持绿色转型不动摇,不后退。几十万亿的投资已经投下去了,如果后退,成本太高,必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四条举措五大支柱并举,零碳园区从蓝图走向实战
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中国正通过“双碳”目标引领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原参事、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强调,“十五五”的关键在于以“双碳”目标为牵引的四项举措:加快构建碳排双控目标是指挥棒;加快能源绿色转型是牛鼻子;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能提高企业含绿量和经济含金量;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是根本的目标。此外要建立五个支柱: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以及产品碳足迹。
“十五五”规划提出,要建立100个零碳园区这一重要目标。零碳园区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小样,新型能源体系的细胞,“碳达峰碳中和”考量的基本单元,能源战略转型的有效抓手,也是能源数字化的必由之路。
徐锭明强调,绿色低碳拉开了能源革命上半场的序幕,人工智能拉开了能源革命的下半场序幕。我们要以数字化培育新动能,迎接“十五五”。
十四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刘炳江表示,绿色转型必须“增绿”与“去黑”同步推进,仅依靠绿色低碳发展无法消解既有的高碳存量。
他介绍,自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北京PM2.5从2013年的90微克降至2024年的30微克,在大气治理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进展。而治理的核心在于煤炭消费量的控制,尤其是小锅炉和散煤清理。2016-2017年期间,为了实施燃煤设施改清洁能源,解决长期以来城市建成区以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短板问题,包括广大县城、乡镇和村庄存在大量燃煤锅炉和炉灶而天然气管网不通达、电网容量不足和散煤替代长期得不到解决等问题。
刘炳江强调,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改造是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环节,“去黑”难度大但成效显著。绿色发展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唯有脚踏实地推进工程减排,不断总结创新经验,才能实现真正的低碳转型。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可再生气体团队负责人詹姆斯·沃克介绍,根据IRENA的研究,预计到2050年,终端能源消费中超过一半将直接来自电力,其中91%来自可再生能源。此外,14%的终端能源消费将来自氢以及氨和甲醇等电子燃料(e-fuel)。之所以能够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并对2050年的目标充满信心,部分原因和动力在于所有主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都在持续下降,这释放了能源系统不同领域的转型潜力,并使能源转型更加顺畅。
近几年,多国政府对开发氢、氨和甲醇表现出了浓厚和持续的兴趣,并将其视为一种经济机遇。詹姆斯·沃克表示,预计到2050年,约20%的氢消费将进入国际贸易,包括直接消费或用于生产氨、甲醇、钢铁的间接消费,约80%的氢、氨和甲醇的消费量将在各国国内生产并用于亟需脱碳的行业,包括卡车运输、航空、航运、水泥、钢铁以及化工制造等。
“氢、氨和甲醇将成为这些行业脱碳进程中的重要商品,但仍然需要更多研发、技术创新以及来自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政策与战略支持,以推动这些解决方案的落地,从而实现零碳未来所需的发展。”詹姆斯·沃克说。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