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潼区:以“生态底色”提升群众“幸福成色”
2025-10-21 10:47:26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在西安市临潼区秦岭保护智慧化管控中心,网格员通过智能巡检平台操控高点云台对施业区进行空中巡护(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王三合摄
本报通讯员 罗文艳
10月19日,在西安市临潼区秦岭保护智慧化管控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着骊山区域的地形图。专职网格员靳磊坐在无人机管理平台前,核对巡查航线的经纬度与重点监测点位。随着“起飞”指令的下达,无人机“嗡”的一声,沿着预设航线平稳升空,朝着骊山深处飞去,开启当日的巡查作业。
“以前巡山全靠两条腿,一天跑不了几个点;现在无人机1小时就能巡查完重点区域。一旦发现火情、垃圾堆放或违规施工,拍照上传后,平台会智能分析并自动识别预警,管控中心将预警问题研判后移交有关部门核查,直至问题闭环解决。”靳磊一边操作一边介绍。
近年来,临潼区推动信息技术与秦岭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把无人机逐步应用于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道路安全等日常巡查和监测工作中,建立无人机空中覆盖巡、网格员地面精准巡的“人机协同、空地互补”立体式快速应急处置和监管体系。
“目前,我们配置了18架专业无人机,建成4座无人机场,安装91路监控设备,覆盖进山要道、农家乐和新业态集中区等关键点位,问题发现率提升40%,火情预警率达100%。”西安市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指导中心主任廉学龙说。
在筑牢科技防线的同时,临潼区持续推进生态修复与绿化提升,让秦岭底色更绿、乡村环境更美。“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临潼区将村庄绿化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成功创建4个省级“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
“针对骊山区域生态修复,我们投入1400万元开展植树造林工程,完成2500亩植被恢复,栽植苗木42万多株,骊山森林覆盖率从2020年的70%提升至现在的80%以上。”西安市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林业科科长王强说。
植绿更需护绿。临潼区在坚守森林防火防线的同时,织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网,通过定点监测、全面普查、全周期检疫复检和常态化宣传引导,切实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我们将病虫防控、技术示范与科普宣传相结合,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附近林带建设了一处森林病虫害防治示范区,并举办森林病虫害防控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夯实群防群治基础。”临潼区林业工作站站长陈智明说。
古树名木是秦岭生态的“活化石”,更是承载百姓乡愁的“绿色文物”。“十四五”以来,临潼区启动古树名木系统性保护工程,经过多次全面普查,为每棵古树“建档立户”,详细记录树种、树龄、生长状况、周边环境等信息,并悬挂保护牌,明确保护等级与责任。同时,深入挖掘古树背后的历史传说、人文故事,编印《年轮》《老树》等图册,通过走进社区、学校开展宣讲,让古树文化深入人心,凝聚全社会保护共识。
临潼区还将古树保护与文旅发展相结合,既提升了古树的知名度,又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发展,让“绿色文物”成为增收致富的“金名片”。
“不仅要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能因山致富、因林而兴,日子越过越红火!”西安市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局长袁敏说,未来,临潼区将持续以法治为基础、科技为助力、惠民为目标,系统推进秦岭生态保护、绿化修复、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坚实依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