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秦岭生态人文价值有效转化
2025-11-26 10:58:57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省政协常委、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 谢慧莹
秦岭作为中国重要的地理标识与生态基因库,承载着周秦汉唐的璀璨文明,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何将秦岭“绿水青山”和“千年文脉”转化为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建议:
摸清资源家底,推动构建市场机制。制定《秦岭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明确界定如天然林碳汇量、优质山泉水取水权等可交易产品品类清单,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价值核定。选择生态资源富集且代表性强的县域作为首批试点,搭建融合森林碳汇、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的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积极探索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地方绿色金融中心(如陕西环境权交易所等)建立挂钩机制,吸引外部投资者和企业参与认购,形成常态化的生态价值变现渠道。
推动产业融合,促进生态产品迭代更新。深化发展“生态+”融合产业体系,重点推广“林下立体经济”模式。聚焦秦岭北麓毗邻城市群区位优势试点建设具备国际化理念的森林疗愈基地,集成区域内实时负氧离子浓度监测数据、秦岭道地药材的中医特色诊疗服务、主题徒步路线等核心要素。
以“蜀道文化”为主线,整合子午道、傥骆道等资源,建设贯穿秦岭的文化体验廊道。在关键节点(如汉中张良庙、安康江口古镇)建设“微博物馆”,设置栈道开凿模拟、邮驿角色扮演等互动项目,并配套开发如竹编栈道模型等特色文创。
创新数字赋能传播体系,联合高校和科技企业开发“秦岭文化元宇宙”平台,用VR技术复原秦直道、汉长安城与秦岭的空间关联,并在抖音、B站等推出“秦岭文化盲盒”,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传播。
强化在地传承机制,设立“秦岭文化传承人扶持基金”,重点支持山歌、社火、木版年画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并要求各县区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消费的深度绑定。
为保障上述措施有效实施,建议成立省级“秦岭价值转化协调小组”,统筹生态、文旅、农业等部门政策资源;制定《秦岭生态人文价值转化负面清单》,严格划定核心保护区禁止开发的边界,严守生态与文物安全底线;建立科学评估机制,每年发布《秦岭价值转化年度报告》,重点监测生态产品交易额、特色生态产业产值、文化IP传播量等核心指标,动态优化政策。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