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2025-07-21 11:20:21 来源:西安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许门友
近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该书就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明确要求“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这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城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要突出“一个领导”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生态城市建设自然也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第一,党的领导是精准把握生态城市建设方向的“定星盘”。我们党拥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与统揽全局的执政能力,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能够精准把握方向,根据国家生态战略与民生需求,科学规划城市建设的生态蓝图。第二,党的领导是凝聚生态城市建设力量的“主心骨”。生态城市建设涉及规划、管理、产业、交通、能源、社会等各方面,需要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同推进。我们党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通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能够有效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多元主体,积极保障各项决策部署高效推进。第三,党的领导是保证生态城市建设政策稳定性的“压舱石”。我们党通过强大的组织体系,确保生态城市建设政策推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会受到短期利益或人事变动影响,为提升城市生态建设实效注入持久动力。因此,突出“一个领导”,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监督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党的全面领导引领生态城市建设行稳致远。
生态城市建设要处理好“两大关系”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对“两大关系”的深刻把握。一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协同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发展与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兼顾兼得、并行不悖的双向选择。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和底线,必须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作为城市建设的刚性约束;发展是保护的动能和支撑,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通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创新环保技术,为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提升生态城市建设实效就是要积极推进“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协同路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保护自然风貌,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总之,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两大关系”,就是要求我们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树立系统思维和战略眼光,在开发与约束、效率与公平、当下与未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生态城市建设要统筹“三大布局”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中的“五个统筹”之一。要建设绿色、高效、宜居的生态城市,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要优化生产空间,守住“绿色底线”。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能,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同时,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盘活低效闲置用地,鼓励“工业上楼”,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生态保护提供空间。二是要改善生活空间,展现“民生温度”。生态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因此,要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建设更多的公园、绿地和休闲场所,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减少能源消耗,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是要守护生态空间,夯实“绿色屏障”。我们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重要的山林、水体、湿地、自然岸线、生物栖息地等,扩大生态环境容量。同时,要构建贯通连续的城市生态网络,建立生态保护台账,实施分级管护,通过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提升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地率。质言之,统筹“三大布局”,就是要抓住生态城市建设的空间载体、物质基础和核心矛盾,在此基础上同向发力、精耕细作,提升城市生态建设质量。
生态城市建设要强化“四个支撑”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依靠坚实有力的基础支撑。第一,强化科技“硬支撑”,注入城市绿色发展的核心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集中力量攻克节能降耗、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深度治理、生态修复、智慧监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掌握更多绿色“硬科技”。同时,要加快打通产学研用堵点,让先进技术快速转化为实用的绿色产品、工艺和服务,真正服务于城市生态产业升级和环境治理实践。第二,强化制度“强支撑”,划清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既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约束各类破坏生态的行为,确保城市生态建设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也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城市生态保护者得到合理回报,使城市生态破坏者受到应有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第三,强化人才“活支撑”,激发城市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吸引专业人才加入生态城市建设,实现多领域交叉互动。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优秀科技人才的支撑,因此,要加强生态环境科技人才的培养,大力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第四,强化文化“深支撑”,提升全民生态素养。通过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融入社会主流价值。同时,也要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文化元素,打造生态主题公园、文化广场等,营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四大支撑”环环相扣,只有坚持协同发力、久久为功,生态城市建设的美好蓝图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系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