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能源之城”到“国家样板”
2025-10-17 10:51:55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本报记者 王晨曦 马腾
访谈嘉宾
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科技与规划发展部经理 武东升
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卢巍
问:如何激活现代煤化工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
武东升:激活新质生产力是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引擎,关键在于转变思维,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具体而言:
一是企业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鼓励在全公司开展技术革新工作。例如,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榆林化学”)2024年共推进技术革新28项,累计降低蒸汽消耗每小时300吨以上,实现公司余热、余压及能量的梯级高效利用。
二是链条重构,培育“绿色新业态”。我们不再满足于生产基础化学品,而是向下游延伸,向“新能源、新材料”赛道进军。例如,利用煤化工产品生产电池电解液、高端工程塑料、可降解材料等,实现从燃料到材料的价值跃迁,并通过多能耦合与碳捕集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
三是生态聚合,构建“协同新平台”。我们致力于开放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共同体,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最终目标是将榆林从传统的能源基地,升级为技术领先、产业集群、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创新策源地。
问:如何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更好利用榆林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
武东升:榆林化学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二期工程已启动。该项目以甲醇制烯烃为主线,对烯烃进行深加工,延伸发展烯烃系高附加值材料,推动煤化工从传统燃料向高端材料延伸。在绿色化上,榆林化学在神木市和佳县分别规划建设100MW风电项目和150MW风电项目,同时利用公司180万吨/年乙二醇工程部分屋面、停车位及空闲地面等,规划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通过“风”“光”并济,澎湃绿色动能;在智能化上,榆林化学建设5G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实现了“黑屏操作”、智能巡检等智能化突破,大幅提升了安全与效率。这一系列实践,为传统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综合性借鉴方案。
未来,关键在于推动煤炭从燃料向原料的根本性转变,通过集聚优质资源、完善要素配套,构建一个产业链完整、产品丰富、上下游协同的优势产业集群。
问:能源革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系统性的创新生态革命。作为科研机构,如何链接顶尖科研资源与榆林本地企业、产业需求?
卢巍: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榆林创新院”)在链接中国科学院顶尖科研资源与榆林本地企业、产业需求方面,扮演着“战略桥梁”与“创新枢纽”的角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战略对接的“高位桥梁”。作为陕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实体平台,榆林创新院将国家“双碳”目标、能源安全战略与榆林“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产业转型需求紧密结合,推动中国科学院相关技术在榆林落地。
二是技术转化的“中试枢纽”。榆林创新院建成工艺放大平台、分析测试平台等,弥补高校、科研院所在安全、环保、设备等方面的中试短板,降低技术熟化成本与风险。围绕榆林煤化工、氢能、储能等产业需求,设立能源革命科技专项基金,支持中试类、示范类项目,如低温氨分解制氢、氢化镁储氢、煤基特种燃料等。
三是产业需求的“翻译器”与“应答机”。通过“企业出题、院所答题”机制,我们组织“三进一带”活动,邀请本地企业参与项目评审,促使科研项目与本地产业升级直接相关。针对榆林煤化工下游延伸、氢能耦合、CCUS等领域,引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工程热物理所等的技术团队,开展联合攻关,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
四是创新生态的“系统集成者”。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等科研管理机制,榆林创新院赋予团队人财物自主权,激发科研活力,形成“技术研发—中试放大—产业示范—反哺科研”闭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无边界转化生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