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 商洛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的实践
2025-10-27 15:39:41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镇安月河抽水蓄能电站。

商州区张峪沟。

商州区冷水鱼养殖基地。

国际沙滩排球U19世界锦标赛。

商洛林业碳票。

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近年来,我省贯彻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陕西。
商洛,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全市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2021年以来,商洛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实现“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目标,在秦岭地区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2024年5月,商洛被列为全国首批、西北唯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商洛的经验做法先后在第二届和第三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际研讨会、2024年“8·15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第九届丝博会上交流,并被央视《焦点访谈》、新华社、《瞭望》杂志等先后报道。
系统谋划 明晰路径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体系
绿色是商洛最大的底色,如何让“好生态”变成“好收益”?商洛的答案是体系化创新。该市探索形成“五个四”工作体系,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搭建“四梁八柱”,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体系化建设上聚焦靶心,久久为功。
探索形成了“五个四”工作体系,紧扣调节服务、物质供给、文化服务、金融服务“四大属性”,明确完全公共产品(空气、森林、土壤、水源等)和准公共产品(碳排放、排污、用能、碳汇等)价值分别依靠政府补偿和政策性交易市场实现、物质供给类产品(农特产品)价值依靠市场实现、康养旅游和公共文化服务类产品(公园、绿道、博物馆、图书馆等)依靠市场和政府购买实现、基于担保物权的金融属性价值依靠金融市场实现“四条转化路径”。
破解生态产品价值的度量难、变现难、交易难、抵押难“四个难题”,建立顶层设计、供需对接、案例推广、成效评价“四类长效机制”,实现生态增质、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群众增收“四方受益”。
当好卫士 绿色赋能 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商洛牢记“国之大者”,边守护、边治理、边转化。
摸清生态资源资产家底。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梳理出农业产品、固碳释氧、休闲游憩、环境敏感型工业等17类275种生态产品。制定《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商洛市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技术规范》等文件,开展生态产品与碳汇核查,系统收集气候、植被等基础数据。联合中国科学院建成由价值核算、碳汇计量等模块组成的可视化生态产品价值和碳汇评估平台,实现GEP和碳汇量一键自动核算。2023年全市GEP核算结果为1505.51亿元,其中物质供给价值322.8亿元、调节服务价值853.83亿元、文化服务价值328.88亿元。核算出商州张峪沟民宿集群、柞水金米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首批17个项目的VEP共68亿元,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奠定基础。
拓展生态产业发展路径。促进特色农业溢价增值。发展供港蔬菜2.22万亩,每千克马铃薯、甘蓝、萝卜售价平均溢价5倍,带动35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引进国内最先进的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每立方水养殖量从传统的5公斤—15公斤提升到50公斤—70公斤,2024年全市冷水鱼产量7000吨、总产值4亿元,带动236户养殖户年均增收3万元。在商州区张峪沟生态休闲园的核心区域引入“人放天养”的“虾稻共生”模式,形成了无转基因无化肥无农药的“三无”生态系统,生态虾稻平均溢价3倍—5倍,直接为村集体带来年均9.25万元的稳定收入。开展鲜食玉米、紫皮萝卜、彩色马铃薯、特色彩椒等农作物新品种的试种推广工作,试种地块亩均收入增加1倍以上。推动食用菌产业迭代升级,带动15万户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元;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带动生态产品溢价增值,柞水木耳、洛南核桃、商洛香菇品牌价值分别达到53.23亿元、30.68亿元和18.51亿元。
推动绿色工业提速增长。加大尾矿库综合治理,实现尾矿资源“变废为宝”、尾矿库“转危为安”,引进三一重工建成陕南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基地,每年可消化硅质尾矿20万吨、粉煤灰3万吨,生产ALC板材、装配式建筑构件等产品,2024年实现产值2.6亿元。立足特色农产品优势和1192种中药材资源,将秦岭“好蜜”与“好水”结合,建成国蜂蜜水大健康产业园,年产值15亿元,以工业反哺农业、以二产拉动一产。建成镇安月河(140万千瓦)西北首个抽水蓄能电站,正在推进3个抽蓄项目(400万千瓦),积极发展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产业。
力促文旅康养融合增效。3A级以上景区达5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7县区全覆盖,获评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市、国家全域森林康养建设试点市。按照“金字塔式”结构,规范发展精品、特色、经济型民宿。例如商州区张峪沟“东坡院子”将东坡文化与森林康养、山地旅居、农耕体验相融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休闲疗愈体验。举办国际沙滩排球U19世锦赛等赛事活动,以赛事流量带动消费增量。“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美誉度持续提升,西安等地来商洛乡村租房长期康养及短期旅居人群逐年增多。今年1—8月,全市旅游接待4199.68万人次,旅游花费254.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42%和12.17%。
探索生态资源权益交易。设立生态资产运营管理公司,促进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本精准对接。探索水权、林业碳汇等交易。全市首个CCER林业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挂网公示(预计入期总减排量77.9万吨)。制定《商洛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完成商洛林业碳票交易4单,二氧化碳减排量6060吨。南京市机关事务局拟购买商洛林业碳票打造“零碳会议室”(每年二氧化碳减排量500吨),目前正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完成15次64.8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金额4994.34万元。柞水县实施“引乾济石”调水工程,每年向西安市供水5600万立方米,获得生态经济补偿资金1200万元。镇安县在中国水权交易所完成陕南首单用水权交易,交易水量20万立方米。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制定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定评价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长周期、低成本的绿色金融产品。推出“木耳贷”“核桃贷”等绿色金融产品10余个,全市426家企业纳入“绿名单”,159个项目进入绿色金融项目库,76家企业获得贷款23.2亿元。创新“气候贷”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累计向10家气候友好型企业发放“气候价值贷”2.1亿元。制定《商洛市生态产品商标价值评估规范》《商洛市关于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项目开发的实施意见》,依托全市开发的17个VEP项目,探索以商标权为载体,以VEP核算结果为支撑的绿色金融模式。商州区张峪沟生态休闲园VEP核算2.38亿元,其中“东坡院子”酒店商标权评估价值1072万元,商州区农信社以商标权价值为质押,发放绿色信贷520万元。2025年6月底,全市绿色金融贷款余额206.86亿元,同比增长8.84%。
创新变革 点绿成金 促进生态资源转为绿色财富
在绿色发展的浪潮中,商洛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以创新、实干为笔,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商洛一直在行动。
制定全国首个《生态产品(农业类)评价规范》。该规范参考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技术等相关认定标准,同时把农产品产地的生态环境因素,如空气质量、固碳、负氧离子浓度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更精准反映农产品的品质。该规范出台的意义在于能够更直接地、定量化地体现商洛农产品的价值,更有利于市场推广和营销。
制定全国首个《生态产品商标价值评估规范》。该规范参照普通商标价值评估方法,引入生态环境因素作为重要的评估参数,体现了良好生态资源赋能品牌价值的理念。这一评估规范为探索VEP绿色金融模式奠定制度基础,部分解决了生态产品“抵押难”问题,体现了生态资源的金融价值。
制定全国首个《商洛市VEP项目开发实施方案》。该模式的核心是“项目落地时损害的植被固碳能力,须按‘损一补二’就地、异地补充,或以购买碳票的方式补偿”,对该类项目给予融资优惠、贴息等相关政策支持。该模式既能使生态资源的价值清晰量化出来,又将以往生态环境的损害结果由社会承担变为由损害者承担。
搭建全省首个市域GEP核算平台。联合中国科学院建成GEP核算与碳汇评估平台,汇聚全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等生态环境空间基础数据,一键自动核算全市GEP和碳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市、县、镇、村的生态产品和碳汇价值。
制定全省首个《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评估技术规范》。VEP指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特定地域单元可以是一个景区、一个村组、一块林地、一个茶园等。如果把GEP比作GDP,那么VEP就相当于企业的产值和营收报表,是生态财富的直接反映。该规范有利于量化特定地域单元生态资源的财富价值,为实施VEP项目、破解“抵押难”问题奠定基础。
建立全省首个“碳汇赔偿”联动机制。洛南县、山阳县法院在全省首建秦岭南麓林业 “碳票+司法”机制。洛南县法院将 “碳汇赔偿”理念引入环境资源审判,成功办理全市首例碳汇补偿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山阳县法院在审理森林失火、滥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等案件中引导违法行为人购买林业碳票(碳汇面积666.7亩,二氧化碳减排量2089.93吨),形成“使用者付费、保护者受益、损坏者赔偿”导向。
深化试点 久久为功 推动以绿生金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期为2025—2027年,今年是商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启动年。
下一步,商洛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持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为国家试点贡献“商洛方案”。
一是开展生态产品认证推广,推动生态产品溢价增值。加快推进首批生态产品(农业类)认证工作,积极构建生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组织开展策划包装、品牌营销等系列推广活动,推动生态溢价水平得到新提升。
二是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激活生态产品金融属性。加大政府贴息支持,引导银行机构持续开发低利率、长周期的绿色金融产品。推广以VEP为支撑、企业商标价值为质押的贷款模式。
三是加大VEP项目开发力度,拓展VEP核算的结果应用。出台《商洛市林业碳票计量方法》,再开发一批商洛林业碳票,为VEP项目开发提供保障。探索VEP核算简易方法,拓展VEP核算结果在绿色金融、政策支持、项目申报等方面应用场景。
四是探索环境要素配置机制,扩大生态权益交易规模。全力申请全国水权交易试点市,全面开展取水权交易和公共供水管网用户用水权交易。探索将碳排量在1.3万吨—2.6万吨和2.6万吨以上的其他企业纳入市级碳配额管理,对于超出碳配额的排放量可以通过商洛林业碳票交易予以抵消。
五是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地方立法,依法推动国家试点工作。组织召开《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条例(草案)》西安、北京研讨会,力争该《条例》年底前通过市人大审议并在全国率先出台。
六是加大合作交流深度广度,营造试点工作浓厚氛围。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等合作交流,积极参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高层次研讨会、学术论坛等,紧跟学术动态和发展方向,宣传推广商洛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
如今,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商洛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效益向经济、社会效益转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实现生态更美、经济更强、群众更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