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书写榆林绿色答卷 —— 榆林市林草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5-10-27 15:46:29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上图:成片红枫在黄土高原山梁上绚烂“绽放”。 中上:林草治理与现代化发展协同共进。 中下:靖边县冯家峁林场育苗大棚。 下图:黄河岸边,林草治理让黄土高原渐披绿装。

神木市水磨河林场。
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戈壁,到“林草绕城乡,碧水映青山”的生态画卷,榆林用七十余载光阴,在黄河“几字弯”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生态“逆袭史”。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关键节点,榆林承载着全省99%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重任,其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为全景展现榆林在防沙治沙、国土绿化、林业产业融合领域实践成果,生动传递“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跨越,10月13日至15日,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联合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共同启动“守护绿水青山 书写榆林绿色答卷”采访活动。17家中央及省市级主流媒体深入靖边、神木、佳县、榆阳,走进生态保护区、林草建设现场、产业示范基地,以镜头定格绿色变迁,用文字书写治理成效,让榆林生态建设经验成果“走向”更广阔舞台。
靖边
科技护绿 育享共生 绘就高原生态新图景
治沙造林是刻在榆林发展基因里的使命。七十多年来,榆林市始终坚持“党政引领、全民动员,科学施策、系统治理,治用结合、产业赋能”,在荒漠上一寸一寸“拓”出绿洲。
榆林治沙造林不仅聚焦“增量”,更注重“提质”与“守护”——靖边县海则滩万亩常青园,便是这场“精耕”中的亮眼答卷。走进万亩常青园,一座烽火台式的瞭望塔矗立其间,作为榆林北部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建设项目关键基础设施,该塔自2021年投用以来,精准破解传统人工管护短板,为大面积林草资源安全管理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巩固区域生态安全成果,有力推动靖边荒漠化防治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升。
除了生态管护,种苗培育也同样关键。靖边县冯家峁林场保障性苗圃内,现代化的育苗场景让人眼前一亮。这家成立于1952年的国有林场,2024年被列入全国种苗基地试点林场单位,2025年全新建成3072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2880平方米空心棚,同步发展200亩大田育苗,首次引入穴盘基质集约化育苗技术,通过“人工操作+自动化设备”协同推进,精准播种、灌溉,搭配数字化系统实现育苗全流程管理,可有效规避移栽时根系损伤问题,苗木成活率较传统模式提高25%—40%,节约40%人工成本,降低30%—50%培育投入。
作为靖边生态变迁的鲜活见证,五台森林公园有着同样清晰的发展脉络。2010年,靖边县林业局按照“财政投入为主、林业自筹为辅、适度招商引资”模式启动建设,累计投资1.5亿元,将6000亩土地(核心区域2000亩)打造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如今的五台森林公园绿化面积近2万亩,保存各类乔木树种约160万株,长城烽火台、得月湖、博物馆等景点错落分布,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
神木
黄土披绿 产业兴民 奏响绿富同兴新乐章
面对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带来的生态治理挑战,神木从沿黄区域修复的基础工作抓起,同步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培育,走出一条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
神木水磨河林场大庄森林康养基地是神木近郊最大的国有人工林区。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代代林业工作者在这里栽树护林,用汗水浇灌出1.81万亩的绿色海洋,森林覆盖率超80%。2021年该基地获评“陕西省自然体验基地”,2022年入选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2024年申报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近年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林旅融合释放生态价值的同时,神木将沿黄土石山区修复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整体布局,紧扣国家战略部署在马镇镇太子山作业区推进专项工程,以项目实效承接上级生态治理要求。面对立地条件差、水源短缺、苗木运输难等问题,施工团队创新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用无人机运输苗木解决山路崎岖难题,靠空压机凿石坑突破土层浅薄瓶颈,通过人工换填土、远距离抽水保障苗木存活。目前,作业区规划治理面积4512亩,完成栽植乔木14.4万株、灌木106.5万株。
佳县
精管增收 古枣焕新 激活产业富民新动能
生态是底色,富民是目标。近年来,榆林市林草局始终坚持“两山”理念,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发展,通过特色经济林、林旅融合、林业碳汇等路径,实现“生态得保护、群众得实惠”双赢局面,让生态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佳县,红枣产业承载着当地农民的增收希望。泥河沟村现存36亩古枣园内有1100株古枣树,其中一株距今1300余年,2013年该枣园成为全国首批、陕西第一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依托该遗产核心区,佳县推动82万亩红枣产业升级,从鲜销转向深加工,开发30余种产品,构建多元产业链,既提升农民收入,又传承红枣文化,成功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同步向好。
佳县大会坪村有机红枣基地则通过模式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基地采用“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企业优先聘用周边农户,让农户获得“流转费+务工收入”双重收益。依托《佳县枣园管理年历》等技术指导,开展土肥水管理、科学修剪、无人机病虫害防治,使红枣亩产从700斤提升至1000斤以上,优果率从25%提高到60%,辐射周边308户738人受益(含46户98名脱贫户)。
榆阳
湿地添彩 沙海变绿 铺就生态修复新画卷
作为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治理的前沿阵地,榆阳区始终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立足陕蒙两省区交界的地理区位与风沙地貌特征,以湿地修复守好生态本底、以沙地治理拓展榆林绿色空间。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天然水库”,更是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幸福家园”。榆阳区河口水库湿地作为陕西省重要湿地,水域面积达9512亩、库容7000万立方米,每年春秋迁徙季,上万只天鹅在这里停歇,洁白的羽毛映着蓝天碧水,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为守护这份生态净土,榆阳区林业局系统施策,在岸边营造柳树、杨树等耐水树种护岸林,筑牢水土流失防线;设立保护碑牌明确范围与禁令,划清生态保护红线;组建专业巡护队伍定期巡查,及时救助受伤野生动物。
如今的河口水库湿地,水清草绿、鸟鸣阵阵,是市民休闲观鸟的好去处,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在马合镇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治理点,昔日黄沙漫天、寸草难生的6160亩荒漠,如今已被沙蒿、柠条、花棒等植物连片覆盖,彻底告别了“沙进人退”的历史困境。作为榆阳区陕蒙两省区边界线最大流动沙地,这里创新采用“人工修复+自然修复”“工程固沙+生物固沙”双结合模式,通过搭设沙障固定流沙、造林种草提升植被覆盖、围栏封育促进自然恢复,率先实现全域治理,为区域生态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随着沙地治理等生态修复基础任务落地见效,榆阳区主动将工作重心转向生态价值转化,重点推进林业碳汇市场化探索。当前,榆阳区CCER项目即将挂牌交易,该项目可通过碳票发行与交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为生态治理提供可持续资金支持。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榆林市林草系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持续深化生态治理,在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勇当先锋,用更扎实举措、更丰硕成果,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让绿色成为榆林高质量发展最鲜明底色。
(冯英杰 武凤 李嘉怡文/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