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产业创新图谱持续更新 一幅新型工业画卷正在加速铺展
2025-11-28 11:11:09 来源:西安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长安区融讯智能制造港一角。

陕西奥普数字医疗有限公司展出的产品。

陕西欧派克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组装产品。

西安众力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操作实验仪器。
冬日暖阳普照古城,西安市各产业园区热流涌动。流水线传送带规律作响,精密仪器指示灯明灭闪烁,工人们指尖翻飞组装元件——在西安这片发展的热土上,产业园区奏响的冬日奋进曲正争分夺秒地刷新着创新图谱的“进度条”,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画卷正在西安加速铺展。
智造矩阵
生产线上的“工业哨兵”
11月26日,走进位于融讯智能制造港的陕西欧派克仪表集团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车间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雷达液位计,工人师傅们正麻利地打包,将这批“工业哨兵”发往石油、化工、天然气等重大工程施工现场。
“我们的拳头产品包括流量计、液位计、压力仪表等,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天然气、能源、热力、环保等重大工程及民生领域。其中,磁翻板液位计、雷达液位计应用最广,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陕西欧派克仪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蕾自豪地说,他们研发生产的流量计仪表、液位仪表等系列产品,合格率达99.9%。作为行业领军者,年销售额在5000万左右。
据介绍,融讯智能制造港是长安区以“校地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为目标倾力打造的高品质、智能制造产业园区。项目将充分发挥长安大学城高校智力密集优势,通过完善双创全链条功能,促进高校在人工智能、新材料、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研发、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据西安融讯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小青介绍,园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重点引入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高端装备制造、精密制造、研发设计优质产业。四周产业富集,产业园区众多,产业氛围浓厚。中兴、三星、比亚迪、中船重工、中航电测、特变电工、博思格建筑等各行业龙头企业聚集,产业协同效应强。
“截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34家,2022年9月开园以来,年产值稳定在3亿元左右,很多企业在园区就能找到上下游供应链。”姚小青说。
数据跳动间,园区交通优势正加速转化发展动能——地铁15号线郭杜站通车运营后,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到园区仅需10分钟。这种“出校门进厂房”的便利,可让附近高校的博士团队把实验室成果直接搬进产业园区。
“芯”火燎原
实验室里的“半导体革命”
走进秦创长安创慧中芯产业园,宽敞的办公楼、忙碌的工作人员、高精尖的智能制造企业……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走进西安众力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记者看到数台高温反偏实验检测系统正发出轻微嗡鸣,身穿防静电服的工程师正在调整参数,屏幕上瞬间流过一组电流数据。
“类似于医院的检测科,就像给芯片做心电图,设备有没有问题,用专业仪器一测便知。”西安众力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景涛说,以技术立强,公司成立便与清华大学,中芯国际、格力电器等行业翘楚合作承担起国家白色智能家电核心器件国产化项目,他们主要负责产品级测试平台搭建以及产品性能评测等工作。
拥有16项专利的微电子学博士罗景涛,曾在国际整流器公司任职多年。2017年,他带着清华、西电博士团队返乡创业,如今他们研发的测试系统已装备至清华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功率器件能安全上车的通行证是车规认证。”罗景涛说,目前公司已具备车规认证试验能力,主要对新能源汽车核心的元器件,逆变器的功率模块进行检验。
“西安的人才储备非常好,我们也是受益者。”罗景涛说,积极投身校企平台建设,公司已与西工大建立车规级新型功率器件及智能微系统联合实验室;与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技术平台;为优秀的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为半导体行业发展储备人才。
“这里就像是科技成果的转换器。”秦创长安创慧中芯产业园总经理杨杨指着沙盘告诉记者,4所高校的创新辐射与中兴通讯等带来的技术溢出,让园区尚未正式开园就已吸引33家企业入驻。
以高标准建设生产制造基地与研发厂房,园区融合智能化管理系统与绿色生态设计,营造高效、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同步配套的服务空间,涵盖会议交流、商务休闲等功能,以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构建产城融合、协同创新的科技产业生态圈。
数字浪潮
AI生态中的智慧医疗
西安国际人工智能创新园坐落于航天基地,屋顶光伏板将冬日阳光转化为电能,安保机器人在园区巡防,让这里处处洋溢着“智能”气息。
在产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西安国际人工智能创新园凭借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与不懈的创新实践,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一方面通过金融服务为产业经济注入活力,另一方面积极投身医疗、数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并已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实业版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聚焦医疗科技、数字经济、新能源三大领域,AI生态多维交响,这里已吸引大量相关企业入驻,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为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创新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在这片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园区,通过将绿色与智能深度交融,正在打造数字化零碳园区。园区采用中水回用、光储充微电网管理系统、空气热源泵循环收集、保温隔热等节能技术,已实现水、电、热力等资源的自生良性循环,通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为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凭借完善的配套设施、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西安国际人工智能创新园已吸引包括人工智能、科技金融、智慧能源、智能医疗与教育等领域的200余家企业入驻,并呈现出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立足各自领域,入驻企业已取得丰硕的发展成果。以中钠储能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其在智慧能源领域深耕细作,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为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技金融领域,园区内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优势,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创新投融资渠道,助力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通过搭建国际化、创新性的资本运作平台,帮助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实现融资上市,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在智能医疗领域,奥普医疗等企业依托园区的创新生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医疗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奥普医疗研发中心,记者看到健康腕表采集生理数据正在AI大模型中流淌;提取47项健康指标的管理器M3;算法工程师调整着心电分析模块参数;屏幕形成健康大数据分析。
“我们构建了从检测到就医的闭环。”陕西奥普数字医疗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嘉指着一款产品说,这是针对血压的智能腕表,“内藏”气泵,开始检测时便可感受到收紧感。老人佩戴智能腕表后,如果要求助,按一下手表侧面按钮,会实时发送到家人手机进行第一时间救助。
夜幕降临时,公司依然灯火通明。钟嘉在附近约见投资人,他们公司的一个项目刚通过园区吸引了某大型企业。“这里既有秦创原的政策支持,又有航天基地的产业配套,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钟嘉说。产业创新图古都新脉动
记者手记
从工业园区的智能仪表,到众力为的半导体测试装备,再到人工智能创新园的医疗AI,西安的产业创新图谱正持续刷新。
企业安心发展,离不开“西安温度”的坚实护航。政企同心,其利断金。在“西安速度”与“西安温度”的双重加持下,这些散布在科技大走廊的产业明珠,串成高质量发展的璀璨项链。
初冬的忙碌身影里,藏着冲刺全年目标的坚定决心,绘就了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一幅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画卷,正在西安加速铺展。
本版稿件记者 高乐/文 记者 雷伟东/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