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3日,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分论坛暨2025国际水电发展大会在苏州成功闭幕。本届大会作为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11个分论坛之一,以“水风光储融合发展”和“中国绿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的政策制定者、学术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了全球能源转型进展与趋势、水风光一体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绿色能源消费前景。大会由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指导,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联合主办,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水科院瑞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并得到了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和江苏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的大力支持。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Francesco La Camer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张野、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昇和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戴济群莅临现场出席会议并发表开幕致辞。

黄学农介绍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并表示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和太阳能装机规模已超过煤电,展现出新能源发展的“中国速度”。中国坚持技术创新引领,在水电、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中国注重系统布局与市场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体系,完善绿电绿证交易机制,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他强调,面对全球能源形势变化,应坚持系统思维,加强源网荷储协同,依托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激发活力,并呼吁深化国际合作,共同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通过技术共享、市场互通、政策协调,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朝着更加安全、包容、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介绍了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进程与挑战,并表示国际社会已形成共识,需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升至三倍、能效提升一倍。他指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15%,创下历史纪录,但当前发展速度仍不足以实现目标,年均新增规模需接近目前的两倍。他强调中国在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不仅装机规模占全球一半以上,更通过水电现代化、储能技术、电网数字化与风光大规模集成等系统级创新,实现了能源安全与气候目标的协同推进。同时,他指出水电尤其是抽水蓄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稳定支柱,其发展速度仍需进一步加快才能符合1.5摄氏度温控目标。他呼吁各国加强协作、共享领导力,借助中国在技术成本降低与国际合作方面的经验,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共享的繁荣与韧性之源。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来自中国、德国、英国、丹麦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全球能源转型的宏观趋势、技术路径与市场机制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交流。嘉宾发言报告内容既涵盖了全球能源转型的宏观进展与共同目标,也深入探讨了以水风光一体化为代表的协同发展模式,以及绿色水电开发等具体技术路径,凸显了技术创新在驱动能源变革中的核心作用。与此同时,嘉宾发言内容系列报告聚焦于市场机制与消费端的关键作用,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绿证市场、健全绿色消费认证与促进机制,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绿色能源消费规模化,并最终落脚于零碳园区等终端应用场景的建设实践。这些研讨清晰地表明大家普遍认为,当前能源转型已进入一个需要技术突破、市场构建与消费引导协同并进的系统创新时代,旨在以此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体系向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方向加速演进。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分别聚焦能源系统融合、市场机制与消费引导三大关键维度,进行了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在水风光一体化与多能互补议题中,专家们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系统规划与技术创新,破解不同可再生能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从而构建稳定、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确保能源供应的可靠性;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双重视角,深入探讨了绿色电力消费全链条中存在的技术瓶颈与政策障碍。专家们识别了从绿色电力生产、输配到消费认证各环节面临的现实挑战,并就如何通过政策协同与市场设计,打通关键堵点、激发供需两侧活力分享了国际经验;探讨了绿色电力消费认证这一核心市场机制,一致认为建立国际通认、透明可信的认证体系是扩大绿色消费规模、提升企业与社会公众参与度的基石,并围绕如何完善标准、确保环境权益唯一性、促进国际互认等关键问题凝聚了重要共识。这些对话彰显了通过全球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突破、机制创新与政策协同,以加速能源清洁转型的迫切性与共同意愿。

大会期间,现场举行了《水电与新能源:储能与可再生能源驱动可持续未来》会刊发布仪式,该会刊由国际顶尖学术出版机构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正式出版,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权威的参考。

各国际组织、政府机构、驻华使馆、能源企业、行业协会等来自近20个国家的3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围绕新能源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模式构建以及国际能源治理体系完善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凝聚了加快绿色转型的广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