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能源环境技术大会在武汉举行,共话能源绿色转型与低碳未来
2025-11-03 15:28:47 来源:中国能源网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10月30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的“2025能源环境技术大会”在湖北武汉隆重开幕。大会以“能源·环境·技术”为主题,聚焦能源绿色转型、低碳技术突破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吸引了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界及环保组织的近800位代表参会。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主持开幕式。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王秀峰致开幕辞。他在致辞中指出,能源是驱动人类生产生活的动力之源,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他强调,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以合理成本推进深度治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王秀峰回顾了中华环保联合会成立二十年来,始终秉持“大中华、大环境、大联合”理念,推动中国环保事业从探索走向全面推进的历程。他表示,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共生共荣,要依靠技术创造价值,搭建交流平台,加快先进能源环境技术的示范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与政策建议,推动能源革命和环境保护这项关系未来福祉的重大事业。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态环境部原副部长翟青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环境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他指出,能源绿色转型有力支撑了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源行业的发展成效:截至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达35%,风光装机提前6年完成2030年目标。同期,全国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6.3%,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为此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同时,翟青也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能源和环境领域将面临系统性变革与艰巨任务。能源领域将迎来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核心是实现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根本性转变。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新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0%,标志着气候行动进入“排放与移除协同控制”的新阶段,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翟青建议未来工作围绕三大关键路径展开:一是在能源结构上,更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确保新增用电需求主要由清洁能源满足;二是在技术层面上,既要减排也要注重碳捕集与移除;三是在政策与社会层面,稳步实施碳考核、碳足迹等制度,并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凝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水华在大会上指出,湖北区域碳市场交易量已达6亿元,稳居全国首位。10月18日上线的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正成为全国环境要素高效配置的重要载体。他强调,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周水华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打造技术创新高地,围绕减污降碳等前沿领域推动成果落地;二是共建产业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培育绿色产业集群;三是探索碳市场、绿色信贷等机制,推动生态价值实现。
在主题报告环节,多位权威专家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能源学会会长武强就矿业绿色转型的挑战与应对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矿业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全链条活动也伴随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当前核心问题在于,行业过去更注重“安全高效率”,而非“安全高效益”。武强建议,建立完全成本核算体系,将环境修复费用纳入矿产品成本,从机制上激励企业主动建设绿色矿山。
在技术层面,武强提出应研发绿色协同技术,使高效开采与环境保护相匹配。例如,通过“充填开采”等技术提高资源回收率,同时减少对地下含水层的破坏和地面塌陷,实现“高效”与“环保”的平衡。他还强调推动固废规模化利用,针对煤矸石等大量固体废弃物,重点突破“隔氧充填”等技术路径,实现安全、大规模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副所长张有生围绕“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壮大新质生产力”展开深入阐述。他指出,应对当前能源安全与转型挑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必须正确理解并落实“先立后破”原则,避免该“破”的不破,防止传统能源盲目扩张。
他强调,能源革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核心路径是以技术革命为突破,推动主体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变,并以此驱动能源供给与利用方式变革,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大发展,从而壮大作为“绿色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张有生指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核心目标。相较于传统体系,新型能源体系将实现五大深刻变革:能源结构从高碳转向低碳/零碳;开发模式从集中式转向集中与分布式并重;供需关系从分离转向一体化;能源载体从一次能源为主转向以电、氢为主的二次能源;整个系统从机械化、自动化转向数字化、智能化。
面向“十五五”,张有生认为能源工作的重点在于:一是提升系统可靠性,重点攻关长时储能技术,推动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二是促进融合发展,在转型过渡期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互补;三是深化体制改革,构建与新型能源体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此外,来自西安热工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深圳能源环保、北京予知科技等机构的专家和企业家,分别就二氧化碳热力电池、燃煤清洁利用、垃圾发电、烟气治理等关键技术作了专题报告。

大会还设置了成果发布与表彰环节,表彰了在《垃圾焚烧的中国方案》中表现突出的企业与案例,以及《煤电机组耦合污泥发电探索与实践》的主参编人员,向在“低成本深度防污治污”领域坚持探索的科研与实践者致敬。
本次大会设有多场平行论坛,涵盖能源工业废水治理、燃煤锅炉协同处置固废、垃圾焚烧技术创新等热点议题,旨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先进能源环境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
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时期,2025能源环境技术大会不仅是技术交流与成果展示的平台,更是凝聚行业共识、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契机。大会的成功举办,将为我国乃至全球的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注入新动能。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