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建设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2025-08-27 15:21:26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目前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情况如何?文件印发后,生态环境部将从哪几个方面做好落实?
8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表示,2021年和2024年我国先后建成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这两个市场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全国碳市场建设实现了起步稳、运行稳,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一是通过建章立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二是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加大监督执法力度,2024年共审核企业数据300余万条,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大幅提升。三是不断扩大重点行业覆盖范围,在发电行业基础上,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强制碳市场,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了有效管控。接下来,将着力抓好文件落实:一是深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的覆盖行业范围。二是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建立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提升节能减碳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压实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加强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我们还不断扩大重点行业覆盖范围,在发电行业基础上,今年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强制碳市场,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了有效管控。”裴晓菲表示,截至2025年8月22日,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亿吨,成交额达474.1亿元。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
裴晓菲表示,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文件落实。
一是深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我们将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的覆盖行业范围。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明确市场中长期碳排放配额控制目标,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配额分配方式由免费转向免费和有偿相结合,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时,积极发展自愿碳市场,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加快生态系统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等重点领域的方法学开发。
二是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我们将联合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碳质押就是企业将政府分配的碳配额或核证自愿减排量等碳资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碳回购则是配额持有者将碳资产出售给第三方机构,并约定在未来以约定价格回购,从而获得短期资金融通。这两项制度都有利于拓展重点排放单位的融资渠道,盘活碳资产,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节能减碳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我们将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参与强制碳市场交易、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自愿碳市场交易。
三是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行为。此外,我们还将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夯实碳市场建设制度基础,为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提供有力保障。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