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绿色转型路径
2025-09-18 11:18:15 来源:中国能源网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部署了三项重点任务,分别对应全面绿色转型的三个重要方向,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抓住产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重要方向,统筹推进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有机统一,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抓住重点领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其中侧重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部署了三项重点任务。
这三项重点任务分别对应全面绿色转型的三个重要方向,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首先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传统产业面广量大,是能源消费主体,也是污染物、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因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主阵地。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是要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需要各行业源头、过程和终端的产业链联动。
从源头看,要开展生态设计或环境设计。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融入环境保护要求。
从过程看,实行清洁生产,综合采用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更新、产业规模和空间布局优化等途径,赋能工业、能源、交通、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降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推动绿色工厂、零碳园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建设。逐步提高土地、环保、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从终端看,重视产品的包装、物流、销售以及最终的回收处理,提高资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以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积极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推动数字产业从单点、局部向多领域、多行业、多环节拓展,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使之成为绿色增长的新支柱、新赛道,加快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但不能“一刀切”导致未来的产业雷同和恶性竞争。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一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先立后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能效上下大力气。
在供给端“开源”,优化能源结构,从源头上减少化石能源投入、降低污染物和碳排放。
在需求端持续提高能效,把提高能效作为第一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调节性储能资源和输电通道在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和建设节奏上的衔接。深化电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
二是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不同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减少不合理客货运的无效运输,提高大宗货物铁路、水路运输比重;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建立健全充(换)电站、加氢(醇)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完善绿色物流和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切实解决“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持续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战略,为市民出行提供通达便捷条件;推广绿色交通运输工具,推动船舶、航空器、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采用清洁动力,加强可持续航空燃料研发应用,鼓励净零排放船用燃料研发生产应用。
三是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和空间开发利用,因地制宜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和协同转型。
严守城镇开发边界,保护和修复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将南方一些城市的下水道建设纳入中长期规划,切实改变城市“雨季看海”的不良状况。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造方式,优先选用绿色建材。在城市更新中,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设施节能节水降碳改造。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尽可能推动农村“光储直柔”技术应用。发展清洁供暖,向有用热需求的居民提供适宜的室内温度。
系统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深入推进环境质量改善。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以人体健康不受危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防范重大污染事件发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第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农业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减排固碳,要从优化种养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入手,建立健全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有机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对垃圾、秸秆等有机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形成“有机废物处理—能源生产—水供应”一体化模式。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农村地区特别是气候过渡带地区清洁取暖和散煤替代。
第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工作。将植树种草与土壤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控制等结合起来,使生态修复创造碳汇价值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积极培育生态产品,努力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发展林下经济,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文旅产业。探索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和市场交易途径,让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者获得回报,使美丽中国建设者有所得,让生态环境破坏者付出代价,并将这一模式转化形成长效机制。
总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抓住产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重要方向,统筹推进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有机统一,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研究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