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库布其沙漠北缘,一望无际的光伏板整齐铺展在金黄色的沙漠上,一段规划长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正加速构筑,锁住浩瀚沙漠,推动“死亡之海”变为“生机之地”。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中国“光伏治沙”模式和成果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多国代表认为,中国光伏治沙经验为全球生态治理和能源转型提供了关键助力。原本用于发电的光伏技术,究竟如何爆改沙漠,实现能源生产、防沙固沙、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的有机统一?
提及治沙,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植树种草的传统路径。但在广袤荒漠地区,单一生态修复模式长期面临着“投入大、周期长、效益低”的世界性难题。一株幼苗从栽种到成活,不仅需要持续灌溉,更要抵御风沙侵蚀,往往投入数年心血,却可能因为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而前功尽弃。更关键的是,传统治沙多依赖财政“输血”,缺乏可持续的经济动力,难以形成“治沙—受益—再治沙”的良性循环,这让许多国家在荒漠化防治面前望而却步。
中国的“光伏+”模式给出了颠覆性答案。它通过铺设光伏板,在固沙护土的同时实现发电收益,用经济价值反哺生态建设,打破了传统治沙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