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大地“风光”好 —— 甘肃激活风光资源做强新能源产业
2025-11-06 14:53:58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迎着河西走廊的长风,一座座白色风机徐徐转动;映着戈壁滩的烈日,一片片光伏板熠熠生辉。昔日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今日正乘风而起、向光而行,用澎湃绿能撑起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气。
国网甘肃电力公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甘肃省电源总装机1.15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容量达7523.7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和发电量占比分别为65.1%和39.6%,均居全国前列。
甘肃风光资源富集,风能、太阳能可开发量分别为5.6亿千瓦、95亿千瓦,位居全国第四、第五。“‘十四五’期间,甘肃加快推进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全力做好‘风光无限’文章。”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能源局局长霍子俊介绍,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较“十三五”末增长216.9%,增长规模相当于2.2个三峡水电站。
一批老工业城市“迎风起舞”,激活风光资源,踏上转型发展之路。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段的玉门市,曾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但随着石油资源逐渐枯竭,一度出现企业凋敝、城市人去楼空的景象。
“油总有采完的一天,但咱玉门的风,刮不完!”玉门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雷海琴说。
玉门市在祁连山和马鬃山之间,70米高度平均风速达7.9米每秒,被称为“世界风口”。早在2009年,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玉门市拉开建设序幕,吹响了大规模开发风电产业的号角。
雷海琴带记者一行驱车前往玉门风电旅游景区。48公里长的风光大道两旁,9个风电场鳞次栉比,在戈壁滩上形成一片又一片“风机森林”。“从国外引进到国内自产,从小型试验机组到兆瓦级风电机组,这里见证着玉门发展风电产业的历程。”雷海琴说。
丰沛的绿电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也为本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注入了不竭动能。近年来,玉门构建起从叶片、塔筒、零部件到整机组装的完整风电产业链,产品从最初的塔筒扩展到风机整机,并能为周边城市稳定供应风电整机、光伏光热玻璃等新能源产业核心装备。
不仅仅是玉门,“十四五”期间,甘肃聚力打造风电、光伏、光热装备制造三条全产业链,着力培育氢能、储能装备制造两个新增长点,逐步建成西部乃至全国链条最完整、聚集效应最明显、辐射能力最强劲的产业集群,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重点风电光伏基地、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加力建设,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创新高的同时,陇电外送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期间,甘肃启动了陇电入鲁、入浙、入川等三条特高压外送通道,在全国是少有的。”甘肃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丁巨胜表示。
深秋时节,武威市民勤县戈壁滩上寒意已浓,但“陇电入浙”枢纽项目建设现场却热度不减。在浙能武威调峰火电机组工程现场,231米高的烟囱与201米高的冷却塔遥相呼应,构成戈壁上的工业地标;百余公里外的±800千伏换流站工地,钢筋骨架有序排布、施工车辆往来穿梭。两大重点工程同步推进,意味着“陇电入浙”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陇电入浙”是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工程起于甘肃武威、止于浙江绍兴,横跨六省区,线路总长2370公里,总投资约353亿元。项目投运后,每年可将超360亿千瓦时电量从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外送至浙江,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过半。
“‘十四五’以来,甘肃累计外送电量超2600亿千瓦时,外送范围覆盖26个省份。”霍子俊说,甘肃新能源优势正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风光”大省正提速迈进“风光”强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