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新突破
2025-04-17 11:40:32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本报讯 (记者 侯燕妮) 记者日前从“‘深化六个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西安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在重点攻坚上实现新突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守护秦岭生态安全屏障。持续优化完善数字秦岭综合监管平台,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摄像头监控等,初步实现森林火情预警、水质监测、地质灾害多场景监管融合。持续推进秦岭区域水生态环境巩固提升,秦岭区域10个饮用水源地和58个峪口水质实测达标率100%。
打造蓝天碧水净土家园。通过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组合拳”,全市空气质量稳中有进,2024年优良天数241天,同比增加13天;空气质量重点城市排名进位、重污染天、PM2.5浓度等3项指标均达到目标要求。2024年,全市水环境质量稳中有优,6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督察专员刘长宏介绍,2025年,西安市将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短板弱项,加强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完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监管总体规划,全面提升秦岭保护“空天地网”一体化监管能力,当好秦岭卫士;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强化源头管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新建公共机构、工业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不低于50%,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提升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城市
本报讯 (记者 沈谦)4月16日,记者从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西安市2022年4月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主要抓手,“美丽西安”建设取得新成就。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加快“无废城市”建设,西安市在工业领域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业转型升级及绿色发展,累计创建绿色工厂270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6家;积极申报并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印发《西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调控制。2024年,西安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
针对农业固废循环利用,西安启动整域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试点工作,打造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统一收集、集中转运、综合处置、高效利用的完整体系。截至目前,西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0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1.23%。
针对生活固废循环利用,西安建成投运“5+4+1”大型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5座生活垃圾焚烧设施、4座餐厨垃圾处理设施、1座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场),其他垃圾已实现“零填埋、全焚烧”,分出的餐厨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成污泥处置厂12座,设计总处置能力为每天4290吨,保证全市污泥日产日清及无害化处理。积极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截至目前,西安共建成运营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1178个、分拣中心16个,2024年全市回收再生资源约298.6万吨。
在建筑领域,西安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创建行动,狠抓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及规范化管理。截至目前,西安有建筑垃圾消纳场所420处,总容量约3577万立方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共32家,年处置能力2480万吨。
水务一体化改革迈出新步伐
本报讯 (记者 侯燕妮) 4月15日,记者从西安市水务局获悉:2024年,西安市坚持以全市水务一体化改革为引领,水安全保障基础不断夯实。
过去一年里,西安市出台《西安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统筹推进51个重点水利项目,累计完成全口径水利建设投资112亿元;汉长安城遗址区供水工程通水运行,13.3万人喝上了甘甜优质的自来水;全年累计处理城市生活污水11.79亿立方米,处置污泥119.7万吨,城市治污水平全面提升;再生水利用率达36.8%,西安市入选全国50个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名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5平方公里,实施秦岭北麓河道行洪提升项目16个,形成生态水面352.65亩。
西安市水务局副局长魏鹏表示,今年,西安将认真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纵深推动水务一体化改革。实施城市供水、排水防涝、污水收集处理3个一体化安全能力提升行动。全力保障引汉济渭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启动子午分水口、西南郊分水口等5个引调水工程,加快构建西安现代水网蓝图;构建水灾害防御“三大体系”,加快智慧防汛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持续推进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市建设,再生水利用率提升到37%以上;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到2025年底,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6%;完成堤防工程基础数据复核和堤防标准化创建,持续打造一批“管理规范化、监测信息化、河库生态化”管理样板。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