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机制 进一步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2025-03-17 11:36:01 来源:西安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表述既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的具体落实,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系统部署。在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约束加剧的背景下,绿色消费已从理念倡导转向制度构建,成为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促进绿色消费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意味着绿色消费贯穿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量”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绿色消费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没有改变,传统“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绿色消费是抢占全球产业链制高点的重要机遇。欧盟“绿色新政”、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均将绿色产品标准与碳关税纳入贸易规则,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既是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主动作为,也是通过技术标准输出提升话语权的战略布局。
——构建绿色消费全链条政策保障体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技术支撑、市场激励三个层面协同发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一是完善制度设计,加快构建“法律法规+标准认证+统计监测”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相关内容,未来,全国绿色消费积分制度的推行将成为关键突破口,通过积分兑换商品、折扣优惠等市场化手段,将消费者环保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激励。二是完善科技和服务支撑,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与应用场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引导企业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发展绿色物流配送,拓宽闲置资源共享利用和二手交易渠道,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发挥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工具的协同效应。拓展绿色产品采购范围和规模,直接带动市场需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降低企业绿色转型融资成本;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
——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新范式。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的落地,最终要体现在全社会行为模式的转变上,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就需要通过场景创新、文化引领与国际合作协同发力。一是创新绿色消费场景。如通过“碳普惠”平台将公交出行、垃圾分类等行为转化为碳积分,打造“公园城市”消费场景,将生态价值融入商业空间等,不仅可以提升消费体验,更能将绿色低碳理念具象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日常行为。二是加强文化引领。从《论语》中“礼,与其奢也,宁俭”的传统智慧,到如今的“光盘行动”“旧物循环”等新风尚,勤俭节约的文化基因与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合,通过多种形式普及环保知识,使绿色消费从“道德约束”转化为“生活美学”。三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推动绿色技术标准互认与产能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政府工作报告》对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的重视,充分说明了从政策设计到市场响应,从技术突破到文化重塑,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的健全不仅关乎“双碳”目标的实现,更将重构经济增长逻辑。唯有政企协同、全民参与,方能将“绿色低碳”从政策文本转化为生动实践,在高质量发展中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作者系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