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部门出台建材行业稳增长方案 力促7万亿基础产业提质增效
2025-10-13 11:23:11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改善人居条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建筑建设、国防军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建材行业正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挑战,稳增长任务艰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促进建材行业平稳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
《方案》提出,2025—2026年,建材行业恢复向好,盈利水平有效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绿色建材、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其中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方案》明确,将严格水泥玻璃产能调控、加强重点行业规范管理,优化产能结构,实现优胜劣汰,提升行业供需动态调节能力,促进行业稳增长。
明确行业稳增长工作方向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数据显示,建材行业全社会产值近7万亿元,服务于建筑业及汽车、电子、电器等150多个行业,带动电力、煤炭、金融、批发零售等工业、服务业共110多个行业。但当前受到内外部严峻复杂的运行环境影响,建材行业市场需求下降,结构性问题突出,行业面临较大稳增长压力。
“《方案》提出了建材行业稳增长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举措,明确了建材行业稳增长的工作方向。”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阎晓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材行业正处于加快适应市场深度调整、加速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行业稳增长既是应对当前形势的必然要求,也将为行业长远发展积势蓄能。《方案》兼顾近期与长远,统筹稳增长和促转型,不仅注重优化存量,稳住行业稳增长基本盘,更注重培育新的增量,以提升产业供给培育新质生产力,拓展新的应用市场,促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彭寿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对于正处在调整期的建材行业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文件,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潜力挖掘相结合,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国内市场巩固与国际市场开拓协同,推动建材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混凝土与环境材料研究院院长王栋民教授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方案》的发布,可以破解建材行业供需矛盾、培养新增长点、构建长效机制。该《方案》通过产能刚性约束(短期止血)、技术赋能(中期增效)、新兴赛道培育(长期转型)三管齐下,为建材行业构建可持续增长框架。
“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建材行业的引领者之一,积极推动基础建材向新材料转型,为行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下一步将积极贯彻落实《方案》精神,以‘国之大者’打造‘国之大材’,助推建材行业重塑发展格局,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彭寿说。
“金隅集团将认真学习领会《方案》精神,结合行业特点、发展趋势及自身资源情况,重点在加快低效产能整合提升、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绿色低碳改造、推动绿色建材应用、好材料支撑好房子等方面做好落实,在助力建材行业恢复向好、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金隅集团战略规划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促进优胜劣汰被置于首位
《方案》着力优供给、促投资、拓消费,统筹推进强化行业管理、加强科技创新、扩大有效投资、拓展有效需求、深化国际合作等五个方面10项重点工作,推动建材行业恢复向好,实现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其中,“强化行业管理,促进优胜劣汰被置于首位。《方案》明确,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新建改建项目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促进水泥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加快光伏压延玻璃产能风险预警由项目管理向规划引导转变;制修订水泥、平板玻璃等规范条件,推进规范企业分级分类管理。
对此,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总经济师孙星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建材行业稳定发展运行的关键问题,《方案》将强化行业管理作为稳增长的首要任务,抓住现阶段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将通过严格水泥玻璃产能调控、加强重点行业规范管理,优化产能结构,实现优胜劣汰,提升行业供需动态调节能力,促进行业稳增长。
“通过严禁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硬性措施,加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转水泥、玻璃等传统建材产能过剩局面,为行业盈利修复创造条件。”王栋民指出。
他进一步表示,政策将严控新增产能列为首要任务,传递出未来两年行业核心矛盾从“控新增”转向“去存量”,通过置换整合推动产能实质性减量。同时,倒逼技术升级。产能置换方案将加速光伏玻璃产能管理向规划引导转型,倒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线效率。此外,市场化退出机制。鼓励设立绿色低碳转型基金,以市场化手段淘汰低效产能(如环保评级低的企业),避免“一刀切”行政干预。
作为水泥企业代表,金隅集团副总经理、金隅冀东水泥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宇向中国工业报记者透露,金隅冀东水泥坚决拥护并严格执行严禁新增产能的政策。近年来,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动改革创新,优化产能结构,积极实施产能置换,淘汰低效落后水泥熟料产能,高质量完成了铜川、磐石新生产线建设,实现集团水泥产业整体效能显著提升。磐石公司置换后新建生产线熟料产品单位能耗比旧生产线下降15%以上。
金隅集团战略规划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金隅集团将积极响应工信部产能置换要求,抢抓政策窗口期,进行存量盘整,加快低效产能退出,提升先进产能比例,在“优化存量”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增量”。同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持续巩固京津冀乃至北方行业龙头地位。
加强科技创新和绿色建材产业发展
《方案》统筹供需两端,在优供给上,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壮大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加快先进陶瓷、超硬材料等补短锻长,培育石墨、萤石、姜镁矿等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在拓需求上,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落实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支持建立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企业上下游合作机制,推动金刚石、先进陶瓷、低介电玻璃纤维制品等推广应用。
“近年来,绿色建材产业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绿色建材产品营业收入达到2100亿元,增长约10%,已成为建材行业新的增长动力。”阎晓峰表示,“下一步,将强化行业管理作为稳增长的首要任务,坚持市场化原则,加强政策协调,调控总量,去产能,加强企业引导,提升产能规范水平。”
彭寿认为,《方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部署,既精准契合行业转型规律,更彰显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力。方案提出要聚焦新型显示、航空航天等产业链需求,加快高世代屏显基板玻璃、结构功能一体化纤维及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化,以及“超级材料”等前沿材料研发布局,体现出以科技创新驱动新材料供给是建材行业“十五五”发展的重中之重,标志着建材行业已迈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孙星寿指出,当前建材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建材行业稳增长的重要动力。《方案》提出系列举措培育壮大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特色优势矿产资源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转型,增强建材行业增长新动能。此外,他还认为,随着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升级工业领域、居民终端消费以及“好房子”建设、城市大规模更新、危旧房改造、存量房改造装修等都将为建材行业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对于绿色建材行业发展,刘宇向中国工业报记者介绍说,金隅冀东水泥全面贯彻绿色低碳的新发展理念,一方面完善环保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发展新能源项目,加大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布局,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为重点的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1+N”碳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实施“五碳工程”,加快研发绿色建材好材料。另一方面积极履行国企社会责任,持续加大对城市更新的支持保供力度,助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绿色建材产品下乡,持续扩大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
刘宇建议,下一步,要加快推动水泥行业“节能、减排、低碳、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绿色建材认证工作,优化绿色建材采购、监管和应用管理制度,鼓励公共采购和市场投资项目使用绿色建材产品,对未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环保绩效A级、安全标准化一级的企业水泥产品限制进入政府投资或使用政府资金的项目;加强产品质量监管,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质量追溯标准体系。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合作
当前,建材行业呈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加快发展的局面。对此,《方案》提出,大力推动建材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比如提出落实《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梳理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图谱清单、实施“人工智能+建材”行动等措施。
在彭寿看来,《方案》提出的推进数字化转型措施,极具战略眼光和针对性,也是基于行业特性和痛点的一次精准“赋能”。
“《方案》将‘人工智能+建材’行动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抓手,既精准切中行业效率瓶颈,更构建了技术赋能的清晰路径。”彭寿说:“建材行业作为典型的连续型流程工业,不仅拥有相对较好的数据基础,也非常适用于AI应用场景,多模态融合、边缘计算适配、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将加速推动建材数字化转型进入‘AI驱动’的新阶段,重塑行业生产管理新范式。”
刘宇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可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升决策水平,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十四五”期间,金隅冀东水泥以构建“产链融合网络化、生产制造智能化、运营管控一体化、决策支持数字化”为目标,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
“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具有生产流程标准化、数据积累完善的特点,AI技术可快速应用于这两个行业。”王栋民指出。
但他提醒说,当前需解决行业数据孤岛、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后续需关注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的落地细节。
企业如何更好地推动政策快速落地?金隅集团战略规划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金隅集团数智化转型将深挖数据要素价值,全产业链、全领域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赋能产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打造金隅数字经济新优势。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