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电量破万亿,照亮经济转型新图景
2025-10-13 11:16:36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汪曼莉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全社会用电量达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继7月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我国月度用电量连续两月超过万亿千瓦时,在全球范围内属首次。
“一万亿千瓦时”是什么概念?做个比较——相当于日本全年的用电量总和,是我国2015年7月全社会用电量的约两倍。
“一万亿千瓦时”照见的是什么?
照见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尽管7月、8月高温天气之下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明显增加,但用电高峰的真正支撑,是经济基本面的持续向好。从产业角度看,8月,我国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7%,第二产业同比增长5.0%,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2%,展现出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8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为今年单月最高增速。其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1%,增速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约4.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助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用电量向上攀升。当然,传统产业也在“加油”“给力”。8月,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原材料行业用电量复苏势头明显,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2%,比7月提高3.7个百分点。这表明传统产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照见的是电力系统的韧性。曾几何时,夏季用电高峰时常伴随着“拉闸限电”的阴影,而今天,在创纪录的用电负荷下,电力供应却从容不迫。这个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电力系统韧性的质的飞跃。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电网配置能力的显著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加快建设,共同构筑了这份难得的从容。
照见的是绿色转型的深刻变革。连续两个“万亿级”用电数据,是经济结构优化、新质生产力成长的生动写照,映照出中国经济肌体的强大韧性与活力,映照出中国经济的转型变革和未来发展方向。当“沙戈荒”变为“能源绿洲”,当海上风电成为新引擎,当分布式光伏走进千家万户,中国经济的能源底色正悄然改变;当清洁能源蓬勃兴起,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壮大成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在实现新的跃升。
这一发展势头下看陕西,作为能源大省,从“靠煤吃煤”到“点煤成金”,从输出原煤到输出高端化工产品,近年来,陕西一直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发展。2024年,陕西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11697万千瓦,较上年增长21.75%。其中,风电装机容量为1494万千瓦,同比增长16.34%;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迅猛,达到3433万千瓦,同比激增49.78%。同时,可再生能源投资额高达546亿元,同比增长59.2%,创下了历史新高。新增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1500万千瓦,同样刷新了历史纪录。截至2024年底,陕西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达5507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总量的半壁江山,新能源利用率则稳定在95%以上。2025年8月,《陕西省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分解实施方案》印发,设定了总量消纳责任权重为30.1%,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为24.1%的明确目标,覆盖范围不仅包括供电企业和售电企业,还包括一般电力用户和重点用能行业用户。特别是电解铝、钢铁、水泥、多晶硅等行业,被要求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不低于30.1%。关乎能源结构与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正在三秦大地全面展开。与此同时,新兴产业茁壮成长,2025年上半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其中,新能源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分别增长16.8%、9.7%。一个个数字,展现的是与动能澎湃的中国经济同频共振,以及未来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新图景。
用电量破万亿,照亮的是前行的道路,更是转型的方向。对陕西而言,对接国家能源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锚定绿色化、高端化,让新质生产力的动能更加澎湃,照亮的将是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