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中国工业的春之声
2025-03-05 10:19:21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中国工业报 评论员
春潮澎湃,万物更“新”。乙巳年春天,中国大地一派红火景象。
当《哪吒2》踏着风火轮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当DeepSeek(深度求索公司)火爆全球点亮“全民AI”时代,当宇树机器人一曲“丝滑热舞”在网络圈粉无数……中国科技与文化的“双核”力量正在指引全球未来。
当下,全国两会的脚步正日益临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系统谋划之年。关键的时间节点、特殊的使命任务、特别的民生期待,无疑让今年全国两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25年,我们将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聚精会神抓好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作为中国实体经济的主体、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中国工业更当奋发有为,创新进取,扛起责任担当。
硬实力与软实力
透过2024年,我们看到,中国重大工程“拔节生长”,基础建设进程步履铿锵:
八桂大地,12台混凝土传送设备昼夜不息,平陆运河控制性工程马道枢纽船闸骨架初现,世界级运河崭露雄姿;
渤海之滨,亿吨级油田渤中26-6油田一期开发项目正式投产,全球最大变质岩潜山油田进入生产阶段;
膏都盐海,全球首台(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能储一号”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等三项世界纪录;
……
从西南内陆到东部沿海,从南海之滨到北国边陲,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扬鞭策马,为经济发展蓄势聚力。
透过2024年,我们看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
嫦娥六号月背成功采样返回,揭开月球古磁场的奥秘,点燃人类深空探索的雄心;
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昭示量子算力“可用”时代,深海钻探船“梦想号”穿透万米深渊,共同宣告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站上世界前沿;
全国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合力奏响中国制造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交响曲”;
……
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工业的“硬实力”,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新动能,增加民生新福祉的“软实力”。
发现全国两会的深意
透过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国经济提“质”向“新”之意已跃然纸上:工业界提出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科技界呼吁抢占AI产业先机“建生态、放场景、引人才”;经济学者建议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社会学者提议让“实验室里的创新”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改善民生的福祉”……
全国两会议案提案如同一把钥匙,解锁了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密码。2025年,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实现中国经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已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题之深意。
从以下三个维度看来,2025年中国工业奋进的方向更清晰,信心更笃定,必将行稳致远:
一是“速”的增长与“质”的发力。
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2024年以来,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速”的增长更激发了“质”的发力。接下来,中国要持续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持续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到“顶天有重器,立地有基础”。
二是“数”的转型与“智”的引领。
工厂机器高速运转,设备状态实时更新,排产计划智能调整,智能问答精准响应……当下,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模型等数智技术正在实时赋能工业制造,并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缩短交付周期,增加综合效益。
中国制造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赛智产业研究院研究显示,2024年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1%、53.5%。算力总规模达246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居世界前列;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数达302个;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大力发展智能产品,推广智能化软件应用,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同时,绿色化持续深入,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提高到32.6%。
如今,随着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正经历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跃迁的范式变革。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制造”行动计划的实施,标志着2025年将成为人工智能赋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化元年。
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更快地在工业应用场景落地,加快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如何开展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和融合创新?如何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贯通发展,通过抓中试验证来降低自主创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成本,进而在全球新一轮AI竞赛中持续抢占先机?是中国工业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三是共“融”生态与共“荣”发展。
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事关中国经济的活力和社会发展全局,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心的大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副会长王斌指出:“政策制定需更多倾听市场主体的‘心跳声’。”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表示,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是当下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他呼吁,有关部门加快构建“政策直通车”机制,开展政策精准推送和辅导,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为企业提供从数字营销到智能制造的阶梯式赋能。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超过6000万户,其中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6万家,已培育形成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从深入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到推动26个省份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再到组织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出台的政策文件采纳建议提案所提意见280条。
接下来,如何从生态赋能、创新赋能、数字赋能、人才赋能和服务赋能五个方面持续发力,引导中小企业坚定信心、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诚信经营,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家人才专项、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协同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如何健全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如何拓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渠道,引导龙头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建设合作共赢的融通创新生态,促进更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这些问题,是未来政策持续发力、生态不断改善的关键。
站在2025年关键时间节点回望,中国经济发展之路:既有壮阔叙事,也有细微感动;既有艰难求索,也有创新喜悦;既有跌宕起伏,也有一路高歌。
站在新征程上前瞻,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实现全球跃升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文化完成价值升腾的内在需要,更是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
2025年全国两会,明日就要开幕,让我们共同聆听发自中国工业的春之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