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驱动节水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跃升 天府之国念好“节水经”做强“产业链”
2025-08-29 11:09:52 来源: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节水产业创新发展联盟近日在四川成都成立——由此,我国西部首个节水产业创新联合体正式启航。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节水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成立大会现场/王小允
让成渝地区成为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水,既是灵魂,也是一把钥匙。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节水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的成立,是川渝两地水利部门深化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是成渝两地推动节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在推动产业绿色升级的“成渝方案”中,四川为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哪些努力?
厚植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土壤
通过一组数据,走近“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截至目前,四川省累计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107个,涉及资金2.7亿元;“节水贷”“取水贷”项目44宗,涉及资金23.9亿元;14家工业企业(纳税人)2025年预计减征水资源税69万元。
活力旺盛的节水市场,有赖于科学有序的制度体系。“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我们在挖掘节水潜力、发展节水产业时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好用活这一‘加分项’。”四川省节约用水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四川省水利厅联合多部门印发《四川省关于推进合同节水管理实施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节水贷”融资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25年节水诊断公益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以节水诊断公益服务为小切口,实施水效提升改造,推进节水产业落地落实。
把节水服务从“企业主动找”转变成“政府精准送”,首先要扎得深。
日前,成都市节约用水监管事务中心会同成华区农业和水务局、成华经济开发区共同开展的节水免费服务入园区、进企业活动收获各方好评。
以活动为契机,50余家园区企业代表和节水服务单位进行交流,节水服务单位详细介绍了能源管理系统、用水实时监测设备、用水物联计量器等设施设备,并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双方还就推动节水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对接、资源共享和融通创新,切实解决节水痛点、难点、堵点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为打通节水产业链上下游,四川省将目光聚焦在节水创新中心的创立。按照各有侧重、错位竞争、扬长避短、共同发展的原则,2024年底,四川省水利厅批准成立两家节水创新中心,打造面向节水型社会建设方向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节水创新中心只是产业链中的一环。我们正尝试依托川渝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构建技术攻坚的‘创新联合体’,共克关键节水技术难关,打造贯穿研发、生产、应用、服务的全链条生态产品,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产学研用'的良性循环,驱动节水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跃升,提升市场竞争力。”四川省节约用水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水流潺潺、鸟语花香,绿草掩映中,彩色的健身器材错落摆放,青色的步道镶嵌其中。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公园地下,坐落着成都市首个下沉式再生水厂。
据统计,天府新区再生水项目的污水处理能力为10万吨每天,服务面积达5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26万人,处理后的再生水实现100%回用。
对于成都这一缺水城市而言,再生水无疑成为城市发展的“第二水源”。当前,满足生态用水要求的再生水用于为鹿溪河提供生态补水,未来满足相关用水要求的再生水还可接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用于公共建筑清洗、道路冲洗、绿化浇洒等。再生水的利用极大节约了水资源,改善了水环境。
以天府新区第一再生水厂为“试验田”,中国水环境集团组建由“领域专家+技术人员”构成的标准化团队,牵头制定了行业标准《城镇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技术规程》,为下沉式污水处理厂的规划、设计、建设提供技术规范,并结合四川地域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编制《四川省下沉式再生水厂技术标准》,为四川省再生水高效利用筑牢基础。
推动节水产业供需两端有效衔接,加快激活节水市场,成都市努力以高效的水资源利用破解成都的“大城市病”。
把供水管网漏损治理作为节水工作首要任务,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环境集团)通过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形成了覆盖“供排净治”全链条的一体化水务产业体系。
近10年,成都环境集团累计完成2227个院落老旧水表和供水设施改造,惠及22.5万余户居民,更新管网近5500公里,建设1900余个DMA(独立计量区域)小区。
随着将民生服务延伸至“最后一米”,成都市中心城区“5+1”区域的7600公里排水管网内共架设了1449个液位计、182个电导率仪,这些设备与后端的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相连。构建起的智慧网络推动管网管理从“被动维护”转向“主动规划”,有效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企业还在科技创新上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城镇供水管网漏水探测技术规程》《城镇排水管网设施子要素分类编码》等标准的制定都有我们的身影。”成都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企业正向水务系统智能终端设备及水处理试剂产品领域发力,开发多传感融合的管网监测系统,构建城镇供水网络的“智能神经”,提升成都市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记者 陈思杰 通讯员 王小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