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技术创新、智能升级、系统管理,西延高铁在施工中 —— 用智慧与责任书写绿色答卷
2025-09-15 11:51:24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中铁电气化局承建的西延高铁黄陵牵引变电所绿色施工现场(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杨光文/图
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一项项重大工程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内涵。正在加速建设中的西延高铁,便是其中的范例。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延高铁是陕北革命老区的首条高铁。在日常项目施工中,中铁二十局、中铁电气化局、中铁隧道局等参建单位始终将生态保护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坚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统筹规划,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升级和系统管理,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的绿色施工之路。
节能降耗 从源头推动低碳建造
8月31日,记者走进西延高铁施工现场,一片忙碌又有序的景象映入眼帘。新能源作业平台平稳运转,锂电池扭矩扳手精准作业,百余台太阳能监控设备实现全线供电自给,大大降低了能耗。
“进场以来,项目团队联合地方政府科学制定施工能耗指标,在设备选用上,优先使用国家推荐的高效节能设备。洒水车定时穿梭于工地,配合裸土全覆盖,有效抑制了扬尘。运输车辆全部加装防尘篷布,最大限度降低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延高铁4标3工区负责人王伯俊说,“我们不仅要建一条高铁,更要守护革命老区的绿水青山。”在他看来,西延高铁的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生态优先 施工一片恢复一片
西延高铁蜿蜒穿越黄土高原腹地,途经多个生态敏感区域。如何在建设高铁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成为建设团队面临的一大挑战和考量。
“项目部专门编制了基坑开挖专项环保方案等一系列详尽的环境保护计划。在施工工艺上精雕细琢,严格控制土方开挖量和回填范围,降低土地扰动强度。在临时用地选择上,坚持‘避让农田、利用荒地’的原则,全力守护耕地资源。”中铁二十局西延高铁15标项目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我们在施工区域采用硬质围挡全封闭管理,既保障了施工安全,又筑起一道安全屏障,防止施工活动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在部分重点工点,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同步实施植被恢复计划,做到‘施工一片、恢复一片’。”
智慧赋能 科技引领绿色高效施工
科技创新,是西延高铁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自主研发多项智能化装备,为绿色施工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力量。
在西延高铁建设中,中铁电气化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自主研发多项智能化装备,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消耗。由企业自主研制的模块化恒张力放线车,可实现接触网导线高精度架设,日均架设里程可达10公里,并将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XDT85纯电动公铁两用高空作业车凭借其零排放、低噪声、高机动性的特点,在隧道和高架段施工中大显身手,实现了“绿色上道、智能作业”。普通施工中常见的黑烟、噪声等污染问题,在这些“重器”面前迎刃而解。
这些智能化装备的广泛应用,不仅让工程质量与施工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还大幅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碳排放,让绿色施工如虎添翼。
西延高铁的建设实践,是“两山”理念在重大基础设施领域的生动演绎。西延高铁不仅是一条连接城市与乡村、历史与未来的交通动脉,还是一条贯穿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长廊。如今,这条承载着希望的钢铁丝路,正在黄土高原上铺展延伸。建成通车后,西安至延安通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左右,革命圣地将迎来发展新机遇。比速度更值得铭记的,是高铁建设者用智慧与责任书写的绿色答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