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柞水县持续壮大绿色循环产业,让当地群众 —— 吃上“生态饭” 走上致富路
2025-09-15 11:49:51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本报记者 刘印 见习记者 刘正龙
秋日的柞水是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牛背梁上云海翻腾,万顷林涛奏响绿色交响曲;乾佑河碧波荡漾,澄澈溪流倒映蓝天;金米村木耳大棚星罗棋布,生态产业发展步履坚实;朱家湾山居民宿错落有致,袅袅炊烟伴着游客的欢声笑语……
近年来,柞水县充分发挥“好生态”与“好区位”叠加优势,先后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气候宜居县等多项“国字号”荣誉,成功跻身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行列,交出一份生态美、产业兴的精彩答卷。
作为秦岭北麓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柞水县不断织密生态保护网络,通过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建成覆盖全域的生态环保网格化管理系统,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商洛市生态环境局柞水县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柞水县创新推出GDP、GEP双考核双评估机制,以责任“链条”,全力守护秦岭生态资源。依托秦岭北麓区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森林质量提升等项目,全县完成国土绿化3.6万亩,筑牢324.014万亩森林生态屏障,域内活立木蓄积量达913.7万立方米,实现县域林地从浅绿向深绿的蝶变。
9月8日,小岭镇金米村,一排排木耳大棚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大棚内,黑木耳如繁星点缀在菌棒上,工人正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成熟的耳片。
不久前,产自金米村的1000公斤干木耳通过海运发往迪拜。“这是金米村的木耳第二次走出国门了,相信我们的木耳出口将实现常态化。”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说。
小木耳,大产业。柞水县设立木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探索耳农“两借两还”模式,建成木耳大棚2917个,发展种植生产基地91个。柞水黑木耳荣获国家“气候好产品”称号,“柞水木耳”品牌价值达53.23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柞水依托秦岭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创新套种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方式,让中药材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如今,柞水县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矩阵,建成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8个,年种植中药材3万多亩,带动6000多户群众稳定增收。
柞水县持续壮大绿色循环产业,推动木耳、中药材、林下经济等特色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实现从“卖资源”向“卖品牌”的转变;通过构建“生态+文旅”“生态+康养”等融合模式,吸引八方游客,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把秦岭的绿水青山变成百姓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