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推动河南铝产业高端、绿色转型
2025-09-25 10:15:22 来源:中国能源网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今年3月,工信部等十部门印发《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支持河南等铝加工主要生产地区延伸产业链,打造以终端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并推动河南等地开展再生铝保级循环利用,促进再生铝与铝加工融合发展。这一政策为河南铝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指引。
河南是我国铝材生产大省。2024年,全省铝材产量超过120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铝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许昌等地。
电解铝是铝材生产的基础原料。受工业电价高、铝土矿资源不足等因素影响,河南的电解铝产能近年来逐渐向云南、四川等地转移,省内自产的铝材原料不足三成,缺口较大。
河南拥有较为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链条,近年来中下游加工环节优势愈发明显,并持续向铝精深加工领域延伸,为铝基新材料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河南省政府已将铝基新材料产业链规划为全省主导产业链之一,近年来相继出台《河南省培育壮大先进铝基材料产业链行动方案》《先进铝基材料产业链绿色化升级改造指南》等政策,促进行业低碳高质量发展。
尽管产业基础完整,河南铝加工中低端产品仍占多数,在高端铝、铝基材料领域的深加工和市场拓展能力还有待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合作伙伴开展的“河南省铝行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显示,该省18个地市近150家以铝材作为原辅材料的典型下游企业中,超过八成的铝材用于建材、包装、铝制汽车部件等领域,但只贡献了下游行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相比之下,在相对高端的消费场景,如以手机构件和电脑配件为主的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仅使用了约1%的铝材,却贡献了近一半的产值。
此外,在河南,易拉罐、铝制板材等典型铝制品的碳足迹也偏高。以易拉罐为例,如果用100%原铝生产,碳排放量是最高的,但如果以再生铝为原料,碳排放量将大幅下降。
根据《河南省培育壮大先进铝基材料产业链行动方案》,到 2025 年,河南力争全省先进铝基材料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三。研究预测,随着河南省铝箔、铝制品和交通用铝等铝基新材料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全省铝材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将持续增长。2030年,河南省铝材总产量将达到1400万吨左右,铝基新材料产业链铝材消费总量将达到650万吨左右,约占总产量的一半。
展望2030年,河南省铝工业应以铝箔产业链、铝制品产业链、交通用铝产业链和精细氧化铝产业链为重点,发展铝基新材料,推进铝产业不断向专业化、差异化、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为实现上述目标,研究建议河南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是推进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创新驱动力和集群化发展水平。针对铝箔产业链,聚焦新能源铝箔材料、包装铝箔材料,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推进高能量密度电池箔、高强度再生容器箔产品开发,并加快容器箔加工产业链和阳极集流体铝箔产业链的延链补链;针对铝制品产业链,打造高性能铝罐料基地,提升高端铝合金中厚板产业链,培育3C铝基新材料产业链,做强光伏铝材产业链,加快推广薄壁铝罐料产品研发;针对交通用铝产业链,通过加快汽车轻量化铝基材料产业建设,完善轨道交通铝基材料产业链条,持续提升交通用铝产业链发展水平。
二是持续提升再生铝产业规模,加快推进再生铝的高值利用。发挥再生铝产业基础优势,完善再生铝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体系,布局一批区域回收预处理配送中心,依托许昌和洛阳现有的两个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完善再生铝原料标准,鼓励企业进口高品质再生资源,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提高再生铝保级利用水平,有效应对河南电解铝产能转移后的原铝缺口。完善再生铝“回收—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再生铝原料在变形铝合金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大力发展铝合金中高端深加工产品,加快再生铝加工业向铝应用的零部件和器件化方向转变,提高终端产品比重,实现废铝综合利用从“量变”到“质变”。
三是加快铝行业清洁能源替代,完善碳排放和碳足迹核算体系。引导铝基材料企业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推广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应用,实现绿电直供,提升“绿电铝”产品比重。同时完善铝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合理确定核算边界,构建本地化排放因子库,为深化铝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和融入国际市场打好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探索典型铝产品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加快典型铝产品碳足迹核算,从而推动铝产业链和供应链绿色转型升级,提升行业绿色低碳竞争力。加快企业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建设,提升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并制定相关建设标准,推动重点企业能碳管理平台规范化建设。
(作者供职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