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行动联盟主任伊莉娜·拉多斯拉沃娃·斯特凡诺娃: 中国实践表明,当政策、规模与速度协同发力就能创造产业奇迹
2025-09-25 10:21:46 来源:中国能源网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日前在福建宁德举行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面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其首份储能专题研究报告完整版——《光伏与储能助力能源转型》。中国新能源企业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储能领域代表深度参与报告编制,这也是IRENA官方研究报告编制过程中第一次有中国企业深度参与。
这份报告从技术和成本两大维度系统梳理了全球储能产业发展现状,深入研判未来趋势,并针对全球储能产业发展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例如,推动各国设立国家层面储能发展目标、将储能纳入电网顶层设计规划、完善电力市场规则以释放储能多重价值。
IRENA行动联盟主任伊莉娜·拉多斯拉沃娃·斯特凡诺娃表示,如果这些政策建议得到采纳和落实,将能够有效推动电力系统的脱碳进程,助力实现2030年的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目标,并为建立一个具有韧性、可再生的全球能源系统奠定基础。
会议期间,围绕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全球贡献、储能在能源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如何提升储能经济性和安全性等话题,斯特凡诺娃接受了《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
金融创新产品助力成本降低
法律法规标准护航产业安全
斯特凡诺娃表示,锂电池和抽水蓄能是当今储能系统的支柱,而其他形式的长时储能技术将有助于完善整个储能体系。
目前,锂电池已成为快速响应和2—8小时储能应用的主力军,其领先地位得益于高效率、长循环寿命和深度放电能力。在全球规模化发展特别是中国供应链的推动下,其成本正在持续下降。
斯特凡诺娃认为,储能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有优质的硬件,同时也要有稳定的现金流支撑。这就需要开发更多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并辅以相应的政策优惠机制,降低储能初始投资成本,提高市场信心和投资意愿。
经济性和安全性是关乎储能规模化发展的两大因素。斯特凡诺娃表示,忽视安全的规模化发展将成倍放大风险。她建议,以严格的标准和测试护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例如,固定式储能优先选用更安全的化学体系,提升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等标准;配备经认证的防护外壳、通风系统、火灾探测和抑制装置等。
发挥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功能
促使其与其他能源协同优化
伴随新能源强制配储成为历史,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更加灵活地决定是否配置储能设施,以及如何配置储能设施,从而降低项目投资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在这一背景下,储能在中国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更值得关注。
斯特凡诺娃向记者表示,储能不再是电力系统的附属品,而是实现“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升至11.2太瓦”这一目标所必需的核心电力基础设施。储能可以提供容量充裕性、实现黑启动、调节频率/电压,从而减少弃电,同时支撑分布式微电网建设。
为实现这一目标,她认为需重构储能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以及整个电力系统的协同优化关系,无论是“光伏+储能”的配套项目,还是独立储能电站,都应直接参与电力市场。
“储能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能量,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电力系统所需的灵活性。储能系统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不同环节,如峰谷价差套利、容量服务、调频调峰服务等,可实现多重收益。”斯特凡诺娃说。
跨国知识实践交流至关重要
中国贡献让清洁能源更普惠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585吉瓦,占全球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92.5%,年增长率达到15.1%,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贡献了近370吉瓦,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
斯特凡诺娃认为,中国企业在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在光伏组件、电池电芯等领域。这种规模效应催生了激烈竞争和学习曲线效应,从而压低成本并加速全球部署,使得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具可及性和经济性。
“中国通过一系列赋能性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展现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坚定决心和兑现承诺的强大行动力。”斯特凡诺娃认为,中国储能产业的成就,再次向世界证明,当政策、规模与速度协同发力时所能创造的产业奇迹。
在斯特凡诺娃看来,当前,具有波动性特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已超越电网灵活调节能力。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赋能者,储能正是实现供电可靠性、成本可控性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的关键,发布此次研究报告恰逢其时,可为明确储能产业发展路线图提供智力支撑。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起的‘行动联盟’是一个多利益相关方国际平台,旨在促进知识共享。此次发布储能主题报告,正是希望通过一系列建议推动政策制定者加快光伏与储能部署。”斯特凡诺娃说。
斯特凡诺娃向记者表示,作为全球新能源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中国企业深入参与报告编制能确保数据完整性、提供实操经验,并有利于制定具备全球适用性的标准。“各国间开展知识及最佳实践交流,对提升产业发展指南的质量和适用性至关重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