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 浙江温州垃圾分类从点状突破迈向系统治理
2025-11-11 11:26:56 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生活垃圾治理领域,通过完善机制、科技赋能、全民共建,将垃圾分类作为社会治理的新使命,探索出一条兼具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城市治理新路径,竭力打造“强城行动”新坐标。
完善机制 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温州市始终将长效机制建设作为生活垃圾治理的重中之重,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织密一张覆盖生活垃圾“投、收、运、处”全链条以及“可回收、有害、易腐、其他”全品类的制度保障网。
2025年,《温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进一步明确了“管行业管分类、城乡协同推进”原则,压实住房城乡建设、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职责,强化部门能动性,形成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温州市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明确13项核心举措,将前端分类投放设施改造提升和终端处置设施能力提升等作为现阶段的主要攻坚任务;《生活垃圾分类执法教科书式指引》关注垃圾分类执法应用场景化,让刚性执法柔性落地,既有力度也有温度;住宅小区分类投放、有害垃圾管理等系列专项指导意见则为建立“两撤两定两到位”投放管理、“直运转运+专运”分类收运、“焚烧+生化+就地”分类处理的闭环体系提供了具体的规范支撑。
目前,全市围绕生活源再生资源、装修垃圾、大件垃圾、园林垃圾管理,建成分拣中心27个。今年以来,随着2座易腐垃圾处置设施的全面投用,温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效能进一步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温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提升至86.91%,餐厨垃圾终端设施运行负荷率近90%,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水平持续提升。全市易腐垃圾日均生化处理量约900吨,较去年同比增长3.2%;其他垃圾日均焚烧处理约6300吨,较去年同比降低6.4%;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保持“零”增长,生活垃圾保持“零”填埋;垃圾焚烧“流化床”技术全部淘汰,资源化利用率达83.92%,以垃圾分类“减法”促进绿色发展“加法”。
科技赋能 激活智慧分类新动能
数字化浪潮下,温州市将科技作为垃圾分类的“加速器”,以大数据、物联网、AI(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支撑,构建可视化、全流程、数智化的监管服务体系,让垃圾分类更精准、更高效、更智能。
智慧平台打通“神经末梢”。温州市整合海量环卫数据,建设垃圾分类与市容环卫协同应用系统。该系统纳管全市垃圾屋、垃圾转运站、处置终端共5838个摄像头,全市分类转运车辆、环卫保洁车辆3700辆,保洁人员工牌设备4300余个,实现“人、车、物、事”全要素、全周期监管。在投放环节,1350个垃圾投放点搭载AI(人工智能)算法,可自动识别桶满溢、桶外丢包等问题,系统上线以来已发出预警81266条,自动闭环整改67725条;在收运环节,实时登记收集的各类垃圾的分类质量和去向并上传系统,对经常出现分类质量不佳的小区,及时反馈至责任单位落实管理措施。通过全流程、智慧化方式,重塑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引导和促进居民、物业服务企业工作人员等在垃圾分类过程中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分类转变。
民生应用拉近群众距离。温州市将垃圾分类与市容环卫协同应用系统与省“浙里办”APP相衔接,打造“瓯小分”应用,开设便民回收预约、易腐垃圾“纯净度”打卡、垃圾分类知识答题等功能。在应用中率先将垃圾分类行为与“碳普惠”体系相衔接,打造全市统一的碳积分与兑换平台,社会公众可通过平台获得积分权益,实现“碳普惠”与垃圾分类双融双促、共同提升,目前,“瓯小分”应用已成为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有效方式。今年世界环境日,温州市开展易腐垃圾“纯净度”每日一袋打卡活动,活动期间累计参与达2500人(次),有效促进市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
技术创新推动“变废为宝”。温州市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推进政企合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今年3月,在温州市举办的浙江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交流现场,“淤泥制石”技术展现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温州新举”。这项全国首创的技术,通过改性分离、免烧固化等核心工艺,将建筑淤泥、河道泥沙等固体废弃物转化为无机生态石,该产品性能达天然石材标准,价格却比市场上的同类石材产品售价低30%左右。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38个城市应用,温州龙湾、龙港两个产业基地共4条生产线已实现常态化生产。这种“以废治废”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建筑淤泥的处置难题,更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按国家碳方法学计算,300万吨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减排二氧化碳99万吨,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
全员参与 打造共建共享新格局
温州市始终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理念,通过党建领动、示范带动、载体联动、全民发动的“四动”模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
“小切口”改革撬动民生“关键小事”。针对居民小区易腐垃圾分类准确率低这一普遍难题,温州市将“居民小区易腐垃圾全链条治理”纳入市委“小切口、大撬动”改革项目清单。以易腐垃圾收集的转运或直运作业环节为切入口,在市区范围先行先试,向前延伸至居民小区投放环节,向后衔接至分类处理环节,创新提出易腐垃圾“封闭式通道”概念,依托浙里办“瓯小分”平台,建立“物业服务企业提前申报垃圾数量—后台精准匹配收运能力—多节点质量管控”的垃圾溯源闭环管理模式,确保“通道”内的易腐垃圾实现资源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撬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目前已在全市8个街道(镇)的195个居住小区试行。
“大基层”治理培养居民分类习惯。温州市将社区这一推动垃圾分类的基础平台作为工作切入点,充分激发基层工作者的垃圾分类热情,通过社区牵头人,以居民为核心,联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网格员及志愿者等,组建“1+X”“文明微管家”队伍,“一小区一方案”精准定位居民需求,及时疏通堵点难点,探索垃圾分类在基层文明实践中的新路径。如鹿城区绿源社区,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动员,桶前“破袋”投放,结合“一米菜园”“碳秘小院”等微循环系统创新体验,社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较实施前提高60%,形成了垃圾分类“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少部分”关键发挥带头引领作用。温州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运用“瓯江红”等党建平台,动员近3万名党员进社区担任分类督导员、政策宣传员,带头践行垃圾分类。在党建引领下,温州市垃圾分类工作凝聚起“政府部门+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居民”的强大合力。构建“市、县、镇街、村社”四级宣传体系,建成11个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其中“迎春工作室”入选全国首批示范宣教基地。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共开展“垃圾分类十进宣传活动”宣教活动1万余场,深入(村)社区、校园、家庭等,覆盖70万余户。
“多元化”服务探索长效常新模式。企业、社会组织也是垃圾分类多元共治格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温州市引入第三方回收体系,拓展“快递式预约上门回收、智能柜定点回收、集中回收日”等方式,提高群众分类投放便利性和效益,提升回收利用水平。目前,全市专业化回收体系已覆盖居民超过20万户,年回收可回收物超2万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让垃圾分类融入生产生活各环节,成为温州城市文明的新名片。
当前,温州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已从点状突破迈向系统治理。实践证明,垃圾分类不仅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温州市将继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化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全民参与,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贡献更多温州力量。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