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 共促绿色发展
2025-11-11 11:11:08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波黑伊沃维克风电项目风电机组。赵 成摄

波黑伊沃维克风电项目当地员工日常巡检升压站电气设备。赵 成摄

在埃及沙漠腹地,中国中曼集团的喷灌系统正在进行灌溉作业。郝东磊摄(影像中国)

空中俯瞰埃及“运河糖业”农业种植项目的甜菜农场。中曼石油埃及分公司供图

泰国攀牙湾国家公园内,大片红树林郁郁葱葱。本报记者 孙广勇摄

当地学生在泰国攀牙湾国家公园参加中泰红树林生态保护系列活动,体验红树林种植。新华社记者 孙玮彤摄

查格亚水电站当地员工在苗圃中精心护理兰花。曹 哲摄

秘鲁查格亚水电站航拍图。中国三峡集团供图
中国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自身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积极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从泰国海滨红树林的修复保护,到埃及沙漠中开垦出万顷良田,再到波黑、秘鲁崇山峻岭中的风电场、水电站产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中国与其他国家携手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同书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埃及“运河糖业”农业种植项目——
在沙漠里种出糖
本报记者 黄培昭
埃及南部明亚省的沙漠腹地,灼热的阳光炙烤着金色沙丘。从空中俯瞰,沙海中的一圈圈“绿色圆环”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运河糖业”农业种植项目种出的希望之田。在这里,中国企业与埃及、阿联酋三方合作,把5万公顷荒漠改造成了甜菜农场,创造了“在沙漠里种出糖”的奇迹。
“我从未想过这片沙漠竟能变成如此规模的农场。”站在新绿涌动的甜菜地边,“运河糖业”项目经理鲍德温感叹道。支撑起这片绿色奇迹的,是中国中曼集团的先进技术。2018年起,中曼团队克服复杂的地质挑战,在沙海中打下300多口深井,搭建起覆盖万顷农田的精密滴灌系统。项目首创的空气泡沫钻井技术,有效克服地层坍塌与井漏问题,让钻井周期由最初的30天缩短至14天,大幅提升了整体效率,为农业灌溉铺平了水源之路。借助中心轴喷灌系统,确保水都能精准浇灌至甜菜根部。曾经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成为一片充满生命力的“糖田”。
“运河糖业”农业种植项目不仅是一项农业工程,也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案例。鲍德温介绍,随着现代化糖厂全面投产,这里年产糖量将达到90万吨,使埃及食糖自给率从85%提升至100%,每年减少约5亿美元的糖进口支出。不仅如此,甜菜渣还能制成饲料,糖厂余热可用于发电,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构建起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据介绍,甜菜地和糖厂为当地提供了数千个就业岗位,沙漠变良田,民众得实惠。埃及农业部官员伊德里斯说:“这是埃及‘变沙为田’战略中的典范工程,感谢中国企业的智慧与坚持。”
埃及《金字塔报》评论说,“运河糖业”农业种植项目是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在非洲沙漠的成功实践,中国经验正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农学院院长贾拉勒曾赴中国参观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工程,对中国“用绿色驯服黄沙”的生态治理成就赞叹不已:“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出可能,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发展密码。”
波黑伊沃维克风电项目——
风机叶片也护鸟
本报记者 谢亚宏
从波黑西南部城市利夫诺驱车20公里,就来到了海拔1300多米的伊沃维克山脚下。山上云雾缭绕,隐约可见高大的伊沃维克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机组。在一个个轮毂高100米、总重500吨的风力发电机组上,长度近70米的叶片呼啸旋转。风机维护师伊万·姆拉迪纳介绍,风电项目的风机全部采购自中国企业,采用最新技术,发电效率更高,维护起来更加便捷。
伊沃维克风电项目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中国电建”)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共同投资建设,设计额定装机容量84兆瓦,是波黑境内单机容量和总装机容量最大的风电站,也是中国企业在波黑投资建设的首个新能源项目,曾荣获波黑“2022年度最佳外国投资者”奖。自2024年10月全部机组并网发电以来,项目运转情况良好,年均发电量达2.6亿千瓦时,每年可以为10万户家庭带来清洁电力。中国电建海投公司波黑伊沃维克风电公司总经理肖欣表示,伊沃维克风电项目首次实现了中国产成套电气设备在巴尔干地区新能源项目中的应用,将持续为当地绿色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在半山腰的中央控制室里,来自中国和波黑的运维人员正坐在电脑前监测设备运营情况。当地员工武耶瓦指着屏幕告诉记者,办公室内的控制系统由中国设计,可以实时监测风向、温度、20座风机的运行和发电情况,还能对电能质量频率等进行定制化处理。中央控制室外,110千伏的升压站将风机生产的电力通过输电线路接入波黑国家电网。“在这里,我不仅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还能为国家实现绿色发展出一份力。”武耶瓦说。
为保护生态环境,项目的每个风机叶片的尖端部分都被涂成红色,以帮助飞鸟辨认和躲避。项目方还与当地保护组织合作,尽可能改善场区野马群的生活环境。当地员工阿梅拉·佐尔尼奇说:“中国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绿色技术,还帮助我们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找到了平衡。”
秘鲁查格亚水电站——
库区有一支清漂队
本报记者 宋亦然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拂过安第斯山脉的巍峨群峰,给宁静的山谷披上一层金辉。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间,奔腾不息的瓦亚加河泛起洁白的浪花。河岸边,群山环抱的查格亚水电站源源不断地产出清洁电力,输往周边城市,点亮千家万户的灯火。
查格亚水电站是秘鲁第三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45.6万千瓦,多年来年均发电量保持在20亿千瓦时,占秘鲁全国发电量的5.31%。2019年,中国三峡集团所属湖北能源集团正式接手运营该电站。
瓦亚加河上游临近瓦努科市及沿岸多个村镇,雨季时,大量垃圾顺流而下,严重威胁水质。三峡集团运营管理查格亚水电站后,专门组建了一支专业清漂队,他们驾驶小船,在水电站库区474公顷的水面上穿梭,进行常态化清理。“清漂工作让消失多年的鱼类重新出现,许多鸟类迁徙时也飞经此地。如今库区已形成新的生态系统,一派生机盎然。”库区负责人胡安·布拉斯说。
走进查格亚水电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澈如镜的库区水面。布拉斯介绍,清漂队已累计打捞漂浮物超过276吨,其中的浮木被分发给周边社区居民作为燃料,塑料废弃物等被运往首都利马进行集中回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在安第斯山区,被誉为“山谷精灵”的野生兰花数量一度急剧减少。中国企业主动承担起保护责任,为这片土地留下宝贵的绿色遗产。水电站工作人员建立起苗圃,将濒危或生长不良的兰花移至其中精心培育,待兰花恢复活力后再移栽野外。截至目前,水电站已累计保护约170种、9600株兰花。水电站还与周边社区携手植树造林,累计植树超10万棵,绿化面积达192公顷。“我们不仅要把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带出去,更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运营全过程。”查格亚水电站负责人袁喜来说。
中泰红树林共同保护示范区——
“海岸卫士”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孙广勇
在离泰国首都曼谷近百公里的夜功府柯龙孔地区,长尾船从河口驶出,划出美丽的波浪,两侧成片的红树林从湿地延伸向大海,粗大繁密的树根扎进水中,林中不时传出清脆的鸟鸣声,小螃蟹在湿软的泥土上欢快地爬行。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最有价值的沿海生态系统之一,对防风消浪、净化海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被称为“海岸卫士”。泰国红树林的总面积约为27.2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几十年前,泰国沿海海虾养殖业严重威胁红树林生存,大量红树林持续受损。上世纪9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当地的红树林恢复工作陆续展开。
中国不仅是少数实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国家之一,还积极为世界红树林保护作出贡献。2024年11月,中泰联合在泰国攀牙湾国家公园设立中泰红树林共同保护示范区,开展红树林脆弱性评价、自然教育、红树林种植等工作,并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在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方面开展深入的协作与交流。泰国总理府民众联络厅厅长素拉塔表示,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中国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目标,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泰国也面临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两山”理念为泰国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助力泰国红树林保护。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在夜功府连续开展多期红树林种植活动,共种植树苗1.2万株,存活率超过85%。在柯龙孔红树林保护中心,一群泰国小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科普片,了解红树林的成长过程。海边泥泞的滩涂上,中国企业员工细心地把树苗栽入泥土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红树林就会越来越多。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参加种植活动的当地员工素帕说。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