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绿水青山间书写渭南发展新答卷
2025-08-21 11:17:44 来源: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离不开创新实践的有力支撑。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回首渭南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一系列亮眼数据背后,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渭南的生态治理,系统性特征显著。大气污染防治不再局限于末端治理,而是构建“75311”工作机制和关中城市群联防联控体系,整合5大治理工程与4个专项行动。这种系统思维,让空气质量改善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今年,渭南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截至6月30日,优良天数同比增加9天,背后是经济发展方式与城市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当市民频繁看到“渭南蓝”,生态改善带来的幸福感不言而喻。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在渭南有着生动实践。《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渭南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实施,将生态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利剑治污”专项行动直击环境顽疾;“五乱”问题综合治理,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渭南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生态治理从“治标”迈向“治本”,以实际行动当好秦岭、桥山卫士,守护黄河母亲河,让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机,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绿色转型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渭南严控“两高”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建设能碳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重塑产业版图。绿色工厂、绿色矿山、绿色建筑蓬勃发展,标志着传统发展路径的转变。尤为可贵的是,渭南积极学习陕南经验,探索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使生态财富成为百姓的“真金白银”,让生态保护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也需要依靠人民。蓝天、碧水、净土,关系着每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关系着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贵在全民参与。市民分类垃圾、节约用电,企业改进工艺、减少排放,点滴行动聚成大力量。当每一个人都有环保意识,我们的美丽家园肯定会越来越美好。
站在新起点,渭南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更高站位、更有力举措推进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开创渭南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渭南力量。
未来的渭南,将是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在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