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与创新密码
2025-08-21 10:48:01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活力中国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黄汉鑫 蒋新军 张国圣
翻开重庆产业发展的“绿色成绩单”,一组数据赫然亮眼:17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6个国家级绿色园区星罗棋布,让工业“含绿量”连续三年领跑西部。过去4年间,全市单位GDP能耗降至0.310吨标准煤/万元,不仅较2020年显著下降11.8%,而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30个百分点。这份“轻量化”发展的背后,是传统产业的深度低碳转身——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已压降至25%以下。与此同时,“化石能源清洁化+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双轮驱动体系的形成,为山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绿色动能。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从何而来?近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的脚步,深入企业一线,探寻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与创新密码。
产业创新增绿能
一碟脆嫩可口的涪陵榨菜,历经百年“三腌三榨”的独特工艺,早已香飘世界,跻身全球三大名腌菜之列。然而,这份美味背后曾背负着沉重的生态“包袱”——腌制过程中产生的高盐、高氮、高磷、高有机物废水,存在处理难、处理成本高等难题。
如何为产业“减负”添“绿”?在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给出了答案。“我们投入5000万元,引入‘进口定制膜脱盐浓缩+回用除菌’组合工艺,如同给废水装上精密的‘筛子’和‘净化器’,将盐水有效分离、回用。”该企业副总经理皮林介绍,“还引入了MVR技术,通过蒸发浓缩,神奇地将榨菜盐水中的盐分‘提炼’出来。”
如今,这套日处理800吨废水的装置,每天能产生220吨浓缩液和12吨结晶盐——浓缩液摇身变成熬制榨菜酱油的原料和复腌液,结晶盐也被妥善利用。曾经令人头疼的浓盐水,就这样从源头被“吃干榨净”,彻底解决了存放处置难题,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为百年榨菜产业增添了“绿色”底气和“真金白银”的效益。
“我们还正在探索把浓盐水‘变废为宝’的新路径——将废水经过生物发酵处理后,与饲料混合制成猪饲料。”皮林告诉记者,“养猪产生的粪便,又能为我们的榨菜种植提供优质有机肥。”他透露,这条有机循环链条技术路径已经打通,即将投入规模化应用。
能源转型筑氢谷
在重庆九龙坡区,步入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的燃料电池测试中心,巨大的实验仓如同一个严苛的“试炼场”,里面的氢燃料电池正经历着各类极端环境的极限挑战。“目前,绝大部分性能测试都能在实验室内完成,我们能吃透电池从‘生’到‘老’的每一个状态。”研发部项目经理杨洋向记者介绍道。
这家公司专注于氢动力系统及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已实现80千瓦、134千瓦、190千瓦、300千瓦共4款产品的量产。这些产品动力十足,可适配4.5吨至49吨的全系列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无论是冷链运输的急先锋、城市美容的环卫车,还是物流干线上的主力军,都能找到匹配的“心脏”。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氢燃料电池在商用重卡领域优势独特。”公司相关负责人强调。与固态电池相比,它充能速度更快,在高海拔、严寒低温等严苛环境下依然能保持稳定输出。他举例道:“就像我们为49吨‘钢铁巨兽’重卡打造的方案,只需10多分钟‘充能’,就能支撑它跑出600多公里路程。”
当前,重庆正着力打造“西部氢谷”,重点构建氢能制取、储运、装备、应用四大产业链条。在加氢基础设施方面,规划至2035年新建50座加氢站,累计建成62座,氢气年供应能力达3万吨,目标是形成“网络完善、供应适配、智能安全”的加氢体系,全面支撑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应用与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生态修复披绿装
高耸的预热器擎起现代工业的脊梁,位于重庆忠县的重庆海螺水泥厂源源不断输出着城市的“筋骨”。然而,支撑建设的传统生产方式,也曾面临资源消耗与环保的双重压力。如何让这座“吃”矿石、煤炭的巨型工厂更“绿”?
答案藏在一条条循环经济的“魔法链”里。工厂创新引入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如同为城市装上了高效的“净化胃”。城市污泥、工业固废被精准投入1700℃以上的水泥窑中,残留物则神奇地转化为水泥熟料的一部分。
“如今,工厂每天能‘消化’近200吨城市生活垃圾,不仅大幅节约了宝贵的石灰石和煤炭资源,更彻底终结了填埋场地的压力。”重庆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庆民告诉记者,曾经的废弃物,就这样在轰鸣的窑炉中被“点废成金”,不仅为生产线注入绿色动能,更让这座工业巨人化身为守护山城洁净的“城市清道夫”。
走进重庆海螺的矿区,映入眼帘的是阶梯般梳理整齐的边坡,覆盖着“生态创可贴”——厚厚的覆土上,青草茵茵,灌木葱茏。这焕然一新的“绿妆”,正是海螺对“边开采、边治理、边复绿”理念的深刻践行。
“作为重工业,水泥生产必须严守环保红线。”汪庆民强调,“我们坚持‘吃干榨净’每一块矿石,实现资源100%利用。同时,严格遵循‘边开采、边修复’原则,依托国家绿色矿山专项资金,在阶梯式开采过程中同步抚平岩壁的伤痕,持续为矿山披上绿装。”
据介绍,水泥厂区东侧曾经是一处约30亩的裸露矿山,该企业通过护坡治理、改土绿化等手段对其进行改造,并先后栽植栾树、香樟等乔木1.2万株,使厂区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5%。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