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搞“一刀切” 数据变资产 工业园区绿色转型路径更明晰
2025-10-15 12:10:31 来源:中国能源网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全国70%以上工业产值、60%以上能耗都集中在工业园区,这里既是实现“双碳”目标主战场,也是新型工业化主阵地。近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从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五大方向入手,明确7个方面、19个发展导向,为工业园区从“量的快速增长”转向“质的有效提升”提供行动指南。
业内专家表示,《指引》的出台,不仅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还能推动构建绿色供应链、促进绿色产品生产,更重要的是将大力推动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产业升级。
政策叠加 迎资金、技术、营商环境“三重礼包”
记者梳理发现,自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零碳园区”以来,多部门接连发布关于零碳园区建设文件。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相关部门多以“试点探索”的形式推动园区低碳转型,而此次发布的《指引》则以更全面的视角,围绕工业园区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系统性指引。“工业园区低碳转型,并最终实现零碳,绝对不是单一解决能源需求和供应的问题,而是与园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提升、产业创新、园区布局以及安全生产息息相关。”
“目前,我国各地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零碳园区’项目主要集中于工业类型园区,尤其以风电、光伏、电池等新能源设备制造业为主要产业。”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强调。
据该机构估算,工业园区在我国在建的“零碳园区”中占比约一半。因此,《指引》和之前的零碳园区相关政策一脉相承。一方面,工业园区负荷大、耗电量和能耗总量都较大,适合集群化、规模化探索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等问题。另一方面,工业园区的产品可通过“以绿制绿”模式推动产品碳足迹大幅降低,有利于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低碳和“双碳”目标。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副主任杨鹂认为,“工业园区既是‘零碳园区’的重点,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载体,今后园区内企业将获得多重政策覆盖,在资金、技术和营商环境等多方面迎来更多利好。”
分类施策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搞“一刀切”
工业园区若要高质量发展,自然离不开能源的支持。在园区绿色设施建设方面,《指引》明确提出,加强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探索构建工业绿色微电网、零碳能源供给系统和园区级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积极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探索建设零碳园区。
“工业园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要‘分类施策’,不能搞‘一刀切’,需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空间三个维度定方案。”上述专家提醒。
该专家进一步分析称,从资源角度看,光照充足的园区宜优先发展屋顶光伏。风能资源丰富的园区适合发展分散式风电,配套建设共享储能。比如内蒙古的工业园区,可利用丰富的风电资源,积聚金风、远景、中核等企业,进一步开发可再生能源,进而制绿醇、绿氨;从产业角度看,高耗能的重化工园区和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园区,不可能实施同种降碳路径。在建设微电网、储能等绿色基础设施时,也不能搞“一刀切”;从空间角度看,由于工业园区土地资源有限,可升级园区现有的基础设施,比如充分利用屋顶、建筑外立面、污水处理设施等。其中,“光伏+污水处理”就是非常好的减污降碳协同模式。
对此,杨鹂也认为,在推进工业园区转型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所在地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丰富程度、地理环境的适宜性,园区内土地、屋顶面积和厂房结构的可利用性,以及电网接入和调度能力等基础条件。同时,还需具备能源系统集成和数字化管理能力,并依托地方政府在政策支持、审批机制、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的保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园区应优先选择具备资源禀赋和技术基础的场景作为突破口,逐步推动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杨鹂说,例如,工业绿色微电网适合用在用电负荷大且稳定、具备丰富分布式能源资源,且能够配置储能系统和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的新建或改造工业园区中。同时,当地政府应提供电网接入及协调、项目审批等相关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
企业获益 仍需探索数据共享创新手段
在“促进实数深度融合”方面,《指引》提出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进5G、千兆光网、IPv6、移动物联网等园区网络基础设施部署,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园区。同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园区企业开展老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的普及应用,打造智能场景和智能工厂。
记者了解到,目前许多工业园区在推进“智慧能源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能耗数据“不愿共享、不敢共享”的困境。针对这种情况,究竟该如何真正建立起可信、可用、可交易的数据底座?
上述专家建议,在操作层面,从技术上要积极探索数据共享的创新手段,保护企业数据安全,比如采用数据脱敏等技术,对企业原始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企业的用能数据能体现出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商业秘密。因此,要让企业愿意分享,就需要在保护企业发展权益上下功夫。”
此外,碳排放数据的可溯性与透明度也是园区低碳治理的重点要求之一。李婷认为,无论是绿色供应链构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还是推动节能改造,或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提供信息基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认证和碳管理体系都非常重要。
“在实施过程中,园区、行业和企业可以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与国际标准开展对标、衔接和互认工作。”李婷提醒,另外,要加强数智化基础设施与能源计量系统建设,确保园区碳数据有据可查、有源可溯。通过增强区域间认证制度对接,提升企业产品低碳属性的可信度和市场认可度。
上述专家补充道,在制度层面,可以探索建立园区数据资源目录,明确哪些数据可以分享、如何分享,进而结合碳交易等手段,让企业从数据分享中获益。同时,要加强园区数据运营能力,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运维维护园区能碳平台,实现数据安全高效流通,避免“数据孤岛”产生。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