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富同兴 生绿生“金” 西安绘就秦岭生态和美画卷
2025-08-21 10:28:57 来源:西安日报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秦岭云海。(记者 王健 实习生付子涵摄)
秦岭北麓田园风光。(记者 窦翊明 实习生 付子涵 摄)
巍巍秦岭满目葱茏。(记者 王健 实习生 付子涵 摄)
茂盛的秦岭植被。(记者 王健 实习生 付子涵 摄)
李家河水库。(记者 王健 实习生 付子涵 摄)
黑河金盆水库。(记者 窦翊明 实习生 付子涵 摄)
举头凝望,蓝天白云;巍巍秦岭,满目葱茏;浩渺渭河,水清岸绿;美丽乡村,生绿生金……这样一幅画卷的背后,是西安市持之以恒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不懈努力。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年来,西安市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起笔生态,落墨发展,书写着秦岭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如今,群众守望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家门口的“金山银山”,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的怡人美景,“绿水青山共为邻”的生活环境,成为西安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在每个人身边留下了真实而鲜活的注脚。
呵护如黛青山
离不开秦岭卫士和科技力量
走进秦岭西安段,植被丰茂,满山苍翠,一个个峪口和山峰,犹如一颗颗“绿色明珠”深嵌在绵绵峰岭中。
8月的一天,西安市长安区沣峪国有生态林场(以下简称沣峪林场)场长解鹏,整理装备,和护林员们斜挎巡护包、胸前佩戴记录仪、手持工具,踏上巡护之路。
解鹏被称为秦岭保护战线上的“铁脚板”,沣峪林场管护着21.5万余亩的国有林,区域分散,面积大,他多年如一日,扎根林区一线,开展资源巡护、生态保护,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对林区的地形地貌、生态资源状况都了然于胸,被大家称为“活地图”。
这条蜿蜒的巡护线,既是守护秦岭生态的“毛细血管”,也是沣峪林场从“三防”守护到“两山”理念转化的生动注脚。
作为西安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沣峪林场以“人防、物防、技防”为抓手,不仅实现了林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更通过生态科普园建设、中药材种植等创新实践,带动周边村民参与林下经济,实现“美”与“富”双赢。
在沣峪林场指挥中心,解鹏通过智慧管理平台介绍林区巡护情况,监管区域对比图、土地性质变更记录全在这里。与此同时,大屏实时显示进山车辆、人员数据,车牌号、途经卡口一览无余。此外,沣峪林场还配备5架无人机开展日常巡护,林区重点区域基本达到全覆盖。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管山’,改变的是生态治理的思维。”解鹏指着智慧管理平台上的森林覆盖率曲线说,十年间从78.5%升至88.5%,羚牛种群从零星出现到稳定栖息20余头。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这只是西安近年来保护秦岭生态的缩影之一。
走近秦岭,一片片水墨山峦,一条条绿色沟谷,串起山乡多彩生态空间。
生态美的背后,既有秦岭生态卫士们常年穿梭、精心呵护山水草木的努力,也离不开“智慧管山”的科技力量。
2019年,西安市秦岭区域各峪口有了“智能眼”,实现“人过留迹,车过留痕”。
2021年,西安各区县探索以物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监管平台建设。
2023年,西安数字秦岭综合监管平台整合升级为智慧化数字开放平台,让各县区及职能部门实现数据互通、数据共享。
2025年,西安市持续完善智慧化监管体系。以“数字秦岭”为抓手,不断拓宽监测预警覆盖范围,提升响应处置时效性和精准度。两年一“变身”,西安持续为守护秦岭的绿水青山注入科技动能。
据了解,经过整体优化提升,秦岭综合监管平台采用“数字化、智慧化、开放式”模式,在全市秦岭区域形成“一张网”,基本实现了秦岭区域可视、可查、可控,为全省“智慧控山”探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西安经验”。
从曾经单一的人防发展到如今的卫星监测、物联网监管、热成像识别、无人机巡护……科技助力拉起“数字保护网”,让秦岭保护实现了“由看到管”的转变。
为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西安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四级网格管理体系,组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初步实现秦岭区域“空天地人”全方位管控,营造出“人人知秦岭、人人爱秦岭、人人护秦岭”的浓厚氛围。
随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秦岭山中,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羚牛、林麝、金丝猴、斑羚、黑熊等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在秦岭陕西段,森林覆盖率达到82%,是全国最绿区域,秦岭陕西段生态质量状况评价为“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99.3%,绿得如此名副其实。
守护绿水潺潺
绘就生态和美画卷
青山如黛,碧水潺潺;云卷云舒,飞鸟翔集。走进西安黑河水源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在这方生态净土背后,有一支以守护为使命的铁军——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总站。58岁的毛屯高是黑河环保总站陈河分站的一名工作人员,自2005年黑河环保总站成立起他便坚守在此,见证了黑河水源地的环境从曾经垃圾随意抛撒到如今水面碧波荡漾,两岸绿色遍野的变化。
“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巡查和宣传。那时候大家经常背着馒头和咸菜,一出去就是好几天。”毛屯高回忆,有一年冬天,大家冒着大雪徒步爬上海拔2800多米的山峰,平时四五个小时的山路,那天走了足足8个小时。
厚畛子分站是黑河保护总站最偏远的一个分站,82公里的山路开车上去要3个多小时。“无论刮风下雨,每周4次巡查都是雷打不动的。”黑河环保总站厚畛子分站站长张喜平回忆,一次开车进山的途中,一块落石从山上滑落砸在前车盖上,所幸没有人员受伤,加速驶离落石区后,巡查工作照常继续。
一次次巡查为水源地筑起环境监管“盾牌”,也为治理提供系统支撑,实现了对黑河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规范、精准和智慧监管。
如今,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施策,黑河金盆水库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97%,沿岸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成为旅游爱好者的“美丽打卡地”;特色产业、林下经济,让群众守望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家门口的“金山银山”……一幅幅生态和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我们再将视角切向城市。
西安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近年来,通过对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如今的西安,每一条河流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人水和谐、亲水而居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夏日曲江池,一池荷花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引得市民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渭河边西安湖,碧波荡漾,鸟儿盘旋,家长带着孩子散步休闲;护城河与西安城墙交相辉映,美如诗画,水波习习拍两岸,不时有人用镜头记录下这样的美景。
这一幅幅生态美景尽显千年古都大水大绿的魅力,也承载着西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山水之间建设生态之城的决心和信心。
清水溶溶浸碧空,城家长在画图中。10年间,西安市先后开展多项河湖水保护治理工作,随着渭河城市段以及灞河、沣河全域治理等一批治水重点项目建成开放,“排污渠”皂氵 河变身生态公园……一幅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水生态持续改善,水环境持续向好,西安市以黄河流域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验收。
古老而现代的繁华都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铺满了绿,让人真切感受到生态流入城市的惬意,尽情享受着绿水青山带来的悠闲。
生态美了 村民富了
乡村生绿又生“金”
秦岭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也让山脚下的乡村悄然发生着蝶变,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特色路径。
走进长安区抱龙村,村口的“石龙”墙是抱龙村的点睛之笔,青瓦叠砌的“龙鳞”在阳光下流转温润光泽,鹅卵石铺就的“龙脊”如山势蜿蜒伸展。主道两侧,青砖黛瓦的农舍错落有致,中心公园、街角游园等项目坐落村中,在这里,现代生活与田园意境达成奇妙和解,青砖灰瓦不再是陈旧的符号,而是被重新赋予温度的栖居密码。村民全过程参与也让乡村建设成为饱含情感的家园叙事,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执笔人”。
“良溪山院”“云裳花栖”“乡伴·花见”……这些风格各异、极具诗意的民宿小院、村咖,如今渐成规模,成为有名的民宿群,不仅改变了村子的面貌,更让村民鼓起了腰包,过上了小康生活。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游客越来越多,让抱龙村成为秦岭捧出的一方温润客厅。
提起主打文艺风的村庄,就不得不提位于鄠邑区的蔡家坡村。
在蔡家坡村,一排排整齐的民居坐落于青山的怀抱之中,宽阔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白墙青瓦在阳光的映衬下分外耀眼,规划整齐的农家乐门前绿树成荫、鲜花绽放。
乡村艺术的发展为蔡家坡村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全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鄠邑区以“关中忙罢艺术节”为抓手,将学院艺术和大地艺术完美结合,给村民带来了良好的精神享受,在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给蔡家坡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秦岭脚下绿植环绕,村民富足安居乐业,村民获得感不断提升。说起村上近年来的变化,蔡家坡村老书记王岩不胜感慨地说:“如今的蔡家坡村,街道洁净、绿树成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处处呈现出新农村的面貌。”
秦岭绿了,生态美了,“关中忙罢艺术节”给村里带来大量游客。村里的网红面馆“家里面”经营者盛颖欣说,“我们把家里的老房子改出来,去年五一正式开张,旺季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50桌客人,日营业额5000元左右,年增收20多万元。”
从贫困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如今蔡家坡村人均纯收入超两万元,旅游从业者近300人,村民通过餐饮、民宿在家门口就近增收,秦岭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在西安,还有许多村庄,以其美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通过旅游产业发展迈上小康之路。这不仅是乡村外在形态的华丽转变,更是内在发展动能的全面激活。
青山碧水春常在,白云生处有人家。乡村蝶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秦岭脚下,各个乡村正在实现“人在村里走,就是画中游”的精彩蝶变,美丽乡村从单个“盆景”发展成整片“风景”,探索绿色共富路径,让百姓看到了美景,富足了精神。
推荐文章